第46章 风暴即将来临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对于这次反间计的运用十分欣赏:“突利与颉利矛盾已久,唐太宗对于人心的把控实在高超,又神勇过人,才能让突厥暂时退兵。”
知道突厥两可汗互有矛盾的人并不少,但有多少人能够制定出一个可行的、立刻见效的计划,还敢于亲自上阵实施?
【面对李世民更加高涨的声望,李建成和李元吉觉得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
李建成和李元吉邀请李世民到东宫夜宴,酒后李世民却心口剧痛,吐血不止,陪同在侧的淮安王李神通惊恐地扶着李世民回了秦王府。
顺带一提,在武德五年,李世民就被李渊要求搬出了承乾宫,到了宫城外西侧的弘义宫居住。
李渊对儿子还是有那么点关爱之心的……不多,有一点点。
于是他就亲自到了李世民的秦王府,探望了李世民的病情。】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笑出声:“哈哈哈……确实,李渊还是有点对儿子的关爱的,只不过不多。朕猜,这次李建成和李元吉也不会出什么问题,毕竟李世民又没什么大事儿,嗯,没死。”
在他看来,李渊确实还是有那么点对儿子的关爱的,不然李世民功劳这么高,若非是自己儿子,早就成了李渊的名单第一名。
但关爱绝对不多,否则李渊就不会放任争斗到这个程度。
听了刘彻的话,霍去病有些神色微妙,趁着刘彻自己笑得开心,他悄悄和卫青说话:“舅舅,陛下的意思是,李世民若是真的被毒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就会被处置吗?”
卫青默默地拍了拍他,示意他先别想那么多。
霍去病重新坐回去了,卫青才暗暗叹息,观神迹所言,李渊宠妃不少,那子嗣大约还是有的,若是李建成和李元吉把李世民毒死,那说不定李渊还会扶持幼子。
【看完李世民,他就诏令李建成:“秦王一向不能喝酒,你们别在夜晚聚会宴饮了。”
又对李世民说,晋阳起兵、平定天下都有你的功劳,本来要立你为太子,但你坚决推让,我当然还是要成全你的好意。而你的哥哥建成当了多年太子,我废他也不忍心。而你们兄弟之间,“观汝兄弟是不和,同在京邑,必有忿竞”。
那怎么办呢?李渊就让李世民离开长安,去洛阳去,呆在陕东道大行台,“自陕已东,悉宜主之。仍令汝建天子旌旗,如梁孝王故事。”
听到这话,李世民对着李渊哭泣不止:“今日之授,实非所愿,”儿子我不想离开父亲你的膝下啊!
但李渊大约此时决心比较强,依旧坚持让李世民去洛阳,还说“洛阳、长安两地近在咫尺,我若是想你了,随时都能去看你,你不用伤心。”】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看到了熟悉的名字,停止了对李渊爱子之心的嘲笑。
不,不能说停止,只是找到了新的方向:“梁孝王,这是什么好的例子吗?”梁孝王,不就是刘武,他的便宜亲叔叔吗?备受当时的窦太后宠爱,受封睢阳,他父皇还曾经许诺让刘武继承皇位。
但刘武的作用是什么?讨太后欢心,以及在继承皇位的诱惑下充当诸王和京城之间的防卫,七国之乱时梁国确实扛了不短时间。
刘武的结局又是什么?心情郁郁,后患有热病,六日即亡。而梁国一分为五,被他的五个儿子分别继承。
李渊提了这么个建议,是为了李世民好吗?
隋朝,开皇十八年。
杨坚一直感觉有些不对劲。
已知,李渊封了李世民天策上将、可自行开府授官,而目前虽然没有明确的内容,但在他的推测中,李世民的势力的来源绝对与开国的军功集团有关——不然李世民是没有办法搞到这样让太子忌惮的地步的。
但是,问题就出在这里:李世民身边为什么会有这样有威胁的开国军功集团的聚集?
不要说是因为李渊不亲自上阵打仗。
哪怕不能亲自上阵,作为占据正统大义名分的李渊,想要收拢这样一个集团还是可以着手进行的。而此时的将领之首李世民,又是李渊自己的亲儿子,这就让李渊更加占据道义高点——父对子的高点。
将领们是认这样的高点的,或者说,大部分人都是认的。
而李渊很缺乏手段吗?也不是,受到正统教育、又历练多年,他的手腕哪怕没有太高明,也够用了。
那为什么李渊还是让这样的力量聚拢到了李世民身边?——他自己没有允许这样的力量向自己靠拢,他不接收这些人的力量!
他在清除这些开国军功集团。
杨坚推导出了这样的结论,不由有些恍惚,李渊你真的就是这样想的吗?虽然不是不行(毕竟杨坚自己也这么干过),但你能够掌控住局势吗?
李世民会乖乖坐以待毙吗?
而你的另外两个嫡子,此时的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难道就是两个乖孩子吗?显然也不是。
【李世民没能说服李渊,让自己留下来,只能准备去洛阳。
在他即将出行的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收到了消息。与李渊不同,他们两人并不认为放李世民去洛阳是什么好选择。毕竟,洛阳是李世民的自留地,到了洛阳,李世民就像是蛟龙得水,有地有兵,想要处理就很难了,不如他留在长安更好控制。
于是,二人就暗中让朝中的自己人向李渊递交奏疏,说:“秦王身边多数是洛阳一带的人,听说到洛阳去,都欢欣雀跃,看样子,只要一走,就没有打算回来。”
听到这样的话,李渊最终打消了让李世民去洛阳的念头。
顺带一提,武德七年,李世民的益州道行台被撤销了,或者说,唐朝此时的行台已经基本上被李渊逐步撤销,唯一一个稳定存在的也只剩下陕东道大行台了。】明朝,洪武年。
朱柏吐槽:“虽然回到洛阳,唐太宗如蛟龙得水,但留在长安也未必就是处于劣势啊!”不过确实,长安还有可能能够控制,洛阳是完全没法伸手过去了。
只是唐高祖果然对儿子的关爱是有一点,但并不多。有人劝说秦王身边多有洛阳之人,意思是秦王在洛阳根基深厚、羽翼丰满,你就放弃让他去洛阳了……
朱橚正在翻书,看唐朝的职官部分,没有管兄弟们的讨论。终于,他找到了自己要看的内容:“之前是说唐太宗初为尚书令对吧。”
将兄弟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后,朱橚开始念书:“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这是关于尚书令手下的尚书和侍郎,“五品已上,以名上中书门下,听制授其官。六品已下,量资任定。”
六品以下,量资任定。也就是说,在六品以下的官员任免上,尚书侍郎是有一定的自由任免权的,这份权力能否为担任尚书令的李世民所用?
虽然高级官员很重要,但基层官员的重要性同样很高。
【到了这个地步,争斗已经开始刀刀见血,或者说,所有人都开始逐步走向最后的一击。
李建成和李元吉与后宫嫔妃的联系越发紧密,不断让后妃对李渊吹风。
李世民也收到了不少愿意效力于他的人的劝说,如李靖和李世勣就说过“大王以功高被疑,靖等请申犬马之力”。
而一个很有故事的人此时也在“三个鸡蛋上跳舞”,没错,就是封德彝。
他一面劝说李世民及早对付李建成和李元吉;
一面,向李渊谏言:“秦王恃有大勋,不服居太子之下”,要是不打算立为太子,就赶紧给他找个地儿安顿了;
还有一面,则是去给李建成提建议,让他发动事变:“夫为四海者,不顾其亲”,当年汉高祖说分我一杯羹,就是现成的例子啊。】
唐朝,贞观三年。
寂静,是此时的皇宫大殿。
封德彝早在贞观元年就病逝,李世民还为了他辍朝三日,追赠司空,赐了“明”这个谥号。
此时突然看到封德彝这么三方出计,着实是打破了众人的过往回忆——虽然之前天幕中就有李渊欲废太子是封德彝劝说,但当时他们虽然有些嘀咕,却也并没有太过在意。
此时看来,这封德彝当真是个人才!三面卧底,居然还能不露半分马脚,所有人都觉得他对自己忠心耿耿、才智过人……
当即,便有人开始弹劾封德彝,大约是被欺骗的愤怒加持,虽然是临时起意,这些大臣们却也出口成章、条分缕析,将封德彝生前的种种问题全部都梳理了一遍。
贞观元年之后的封德彝确实病逝了,但之前时空的封德彝可都还活着,备受信重。
特别是在武德九年、玄武门事变之前的唐朝时空中,所有人,特别是李渊、李世民和李建成三方首领都把目光看向了此时冷汗直流的封德彝——作为备受信任的重臣,封德彝自然也在殿内。
这往日的殊荣,如今一下就变成了催命符。
封德彝脸色惨白,却尽力稳住了姿态,俯身下跪向李渊开口:“陛下,臣自知罪孽深重,只求陛下看在臣兢兢业业、未曾真正铸就大错的份上,饶过臣府中其他人的性命。”
李渊脸色铁青,虽然他们父子和兄弟间确实不和,看天幕的样子也确实走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但这轮得到一个臣子来挑拨吗?!三方下注,三方都劝说及早动手,这是在撺掇天家父子兄弟相残!
李建成和李世民脸色同样难看。
大臣们则有些不同,虽然忠于自己主君的臣子也对这样一个人心中发恨,但也有不少人暗自佩服封德彝这一手糊弄三方的手段:看起来要不是神迹此时点破此事,封德彝大约还能够瞒很久,那最后不管是谁胜利都能得到个从龙之功……
能人啊!
【封德彝开始对三方都劝说动手,那这三方本身的想法究竟是什么样呢?
首先来看此时占据最高制高点的皇帝李渊。
虽然李渊在李世民的故事中往往属于一个背景,但实际上李渊做的事情并不算少。在肯定李世民的能力的同时,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一点,那就是李渊本人的野心并不小,他对于权力的欲望同样不小。
李渊虽然并不亲自上战场,但他也并没有放弃过尝试获取军功。
比如刘武周入侵之时,他派了自己的绝对心腹裴寂去防守,其实就是在尝试从中获取功劳;而后来窦建德的下属刘黑闼起兵反叛的时候,他同样没有第一时间调动李世民,而是派遣了其他将领。】
隋朝,开皇十八年。
“朕就说李渊还是学到不少东西,有自己的手腕和考量的。”杨坚看到此时的内容,虽然说得也不详细,但大致展开一下,就知道李渊在干什么,“他怎么不会收拢兵权,培植自己的势力,再削弱各方力量呢。”
再结合之前提到的,各地行台只剩下了陕东道大行台一个,其余已经被逐步撤除,更能看出来李渊在对唐朝整个朝堂的情况进行梳理。
独孤伽罗有些叹息,仿佛从李渊父子身上看到了自己一家的影子:“父子所有人都参与进来了,”她兀地笑了一声,这还真是大乱斗。
李渊在防备李世民、消解李世民的力量;李世民要对抗李建成,更要抵挡他父亲的举措;李建成要把李世民压下去,但他同时是否也想着顺手坑一把李渊?
至于李元吉,心思也挺多。
独孤伽罗想到了李渊的妻子、李世民兄弟三人的母亲:“不愧是她的孩子,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在朝堂上,李渊一般更加青睐自己的亲贵,而非各个有开国军功在身的非亲贵之人。当然,有军功的亲贵更得他倚重。
而使用亲贵执政,其实算是隋朝遗留下来的一种执政模式,也是关陇集团等地方集群势力出现后的一种政治模式。
李渊此时依旧选择这样的风格,一方面与当时的政治情况、他本人所受的教育、接触的圈层有关;另一方面,其实也还是有着压制开国功臣集团的意味,毕竟,哪怕他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收拢这些将领,但确实他没有亲率军队征战。
此时最大的开国将领就是秦王李世民,而有天策府和秦王府在,许多开国将领就在天策府或者秦王府挂名任职,而不在朝中为官。】
(本章完)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对于这次反间计的运用十分欣赏:“突利与颉利矛盾已久,唐太宗对于人心的把控实在高超,又神勇过人,才能让突厥暂时退兵。”
知道突厥两可汗互有矛盾的人并不少,但有多少人能够制定出一个可行的、立刻见效的计划,还敢于亲自上阵实施?
【面对李世民更加高涨的声望,李建成和李元吉觉得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
李建成和李元吉邀请李世民到东宫夜宴,酒后李世民却心口剧痛,吐血不止,陪同在侧的淮安王李神通惊恐地扶着李世民回了秦王府。
顺带一提,在武德五年,李世民就被李渊要求搬出了承乾宫,到了宫城外西侧的弘义宫居住。
李渊对儿子还是有那么点关爱之心的……不多,有一点点。
于是他就亲自到了李世民的秦王府,探望了李世民的病情。】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笑出声:“哈哈哈……确实,李渊还是有点对儿子的关爱的,只不过不多。朕猜,这次李建成和李元吉也不会出什么问题,毕竟李世民又没什么大事儿,嗯,没死。”
在他看来,李渊确实还是有那么点对儿子的关爱的,不然李世民功劳这么高,若非是自己儿子,早就成了李渊的名单第一名。
但关爱绝对不多,否则李渊就不会放任争斗到这个程度。
听了刘彻的话,霍去病有些神色微妙,趁着刘彻自己笑得开心,他悄悄和卫青说话:“舅舅,陛下的意思是,李世民若是真的被毒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就会被处置吗?”
卫青默默地拍了拍他,示意他先别想那么多。
霍去病重新坐回去了,卫青才暗暗叹息,观神迹所言,李渊宠妃不少,那子嗣大约还是有的,若是李建成和李元吉把李世民毒死,那说不定李渊还会扶持幼子。
【看完李世民,他就诏令李建成:“秦王一向不能喝酒,你们别在夜晚聚会宴饮了。”
又对李世民说,晋阳起兵、平定天下都有你的功劳,本来要立你为太子,但你坚决推让,我当然还是要成全你的好意。而你的哥哥建成当了多年太子,我废他也不忍心。而你们兄弟之间,“观汝兄弟是不和,同在京邑,必有忿竞”。
那怎么办呢?李渊就让李世民离开长安,去洛阳去,呆在陕东道大行台,“自陕已东,悉宜主之。仍令汝建天子旌旗,如梁孝王故事。”
听到这话,李世民对着李渊哭泣不止:“今日之授,实非所愿,”儿子我不想离开父亲你的膝下啊!
但李渊大约此时决心比较强,依旧坚持让李世民去洛阳,还说“洛阳、长安两地近在咫尺,我若是想你了,随时都能去看你,你不用伤心。”】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看到了熟悉的名字,停止了对李渊爱子之心的嘲笑。
不,不能说停止,只是找到了新的方向:“梁孝王,这是什么好的例子吗?”梁孝王,不就是刘武,他的便宜亲叔叔吗?备受当时的窦太后宠爱,受封睢阳,他父皇还曾经许诺让刘武继承皇位。
但刘武的作用是什么?讨太后欢心,以及在继承皇位的诱惑下充当诸王和京城之间的防卫,七国之乱时梁国确实扛了不短时间。
刘武的结局又是什么?心情郁郁,后患有热病,六日即亡。而梁国一分为五,被他的五个儿子分别继承。
李渊提了这么个建议,是为了李世民好吗?
隋朝,开皇十八年。
杨坚一直感觉有些不对劲。
已知,李渊封了李世民天策上将、可自行开府授官,而目前虽然没有明确的内容,但在他的推测中,李世民的势力的来源绝对与开国的军功集团有关——不然李世民是没有办法搞到这样让太子忌惮的地步的。
但是,问题就出在这里:李世民身边为什么会有这样有威胁的开国军功集团的聚集?
不要说是因为李渊不亲自上阵打仗。
哪怕不能亲自上阵,作为占据正统大义名分的李渊,想要收拢这样一个集团还是可以着手进行的。而此时的将领之首李世民,又是李渊自己的亲儿子,这就让李渊更加占据道义高点——父对子的高点。
将领们是认这样的高点的,或者说,大部分人都是认的。
而李渊很缺乏手段吗?也不是,受到正统教育、又历练多年,他的手腕哪怕没有太高明,也够用了。
那为什么李渊还是让这样的力量聚拢到了李世民身边?——他自己没有允许这样的力量向自己靠拢,他不接收这些人的力量!
他在清除这些开国军功集团。
杨坚推导出了这样的结论,不由有些恍惚,李渊你真的就是这样想的吗?虽然不是不行(毕竟杨坚自己也这么干过),但你能够掌控住局势吗?
李世民会乖乖坐以待毙吗?
而你的另外两个嫡子,此时的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难道就是两个乖孩子吗?显然也不是。
【李世民没能说服李渊,让自己留下来,只能准备去洛阳。
在他即将出行的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收到了消息。与李渊不同,他们两人并不认为放李世民去洛阳是什么好选择。毕竟,洛阳是李世民的自留地,到了洛阳,李世民就像是蛟龙得水,有地有兵,想要处理就很难了,不如他留在长安更好控制。
于是,二人就暗中让朝中的自己人向李渊递交奏疏,说:“秦王身边多数是洛阳一带的人,听说到洛阳去,都欢欣雀跃,看样子,只要一走,就没有打算回来。”
听到这样的话,李渊最终打消了让李世民去洛阳的念头。
顺带一提,武德七年,李世民的益州道行台被撤销了,或者说,唐朝此时的行台已经基本上被李渊逐步撤销,唯一一个稳定存在的也只剩下陕东道大行台了。】明朝,洪武年。
朱柏吐槽:“虽然回到洛阳,唐太宗如蛟龙得水,但留在长安也未必就是处于劣势啊!”不过确实,长安还有可能能够控制,洛阳是完全没法伸手过去了。
只是唐高祖果然对儿子的关爱是有一点,但并不多。有人劝说秦王身边多有洛阳之人,意思是秦王在洛阳根基深厚、羽翼丰满,你就放弃让他去洛阳了……
朱橚正在翻书,看唐朝的职官部分,没有管兄弟们的讨论。终于,他找到了自己要看的内容:“之前是说唐太宗初为尚书令对吧。”
将兄弟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后,朱橚开始念书:“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这是关于尚书令手下的尚书和侍郎,“五品已上,以名上中书门下,听制授其官。六品已下,量资任定。”
六品以下,量资任定。也就是说,在六品以下的官员任免上,尚书侍郎是有一定的自由任免权的,这份权力能否为担任尚书令的李世民所用?
虽然高级官员很重要,但基层官员的重要性同样很高。
【到了这个地步,争斗已经开始刀刀见血,或者说,所有人都开始逐步走向最后的一击。
李建成和李元吉与后宫嫔妃的联系越发紧密,不断让后妃对李渊吹风。
李世民也收到了不少愿意效力于他的人的劝说,如李靖和李世勣就说过“大王以功高被疑,靖等请申犬马之力”。
而一个很有故事的人此时也在“三个鸡蛋上跳舞”,没错,就是封德彝。
他一面劝说李世民及早对付李建成和李元吉;
一面,向李渊谏言:“秦王恃有大勋,不服居太子之下”,要是不打算立为太子,就赶紧给他找个地儿安顿了;
还有一面,则是去给李建成提建议,让他发动事变:“夫为四海者,不顾其亲”,当年汉高祖说分我一杯羹,就是现成的例子啊。】
唐朝,贞观三年。
寂静,是此时的皇宫大殿。
封德彝早在贞观元年就病逝,李世民还为了他辍朝三日,追赠司空,赐了“明”这个谥号。
此时突然看到封德彝这么三方出计,着实是打破了众人的过往回忆——虽然之前天幕中就有李渊欲废太子是封德彝劝说,但当时他们虽然有些嘀咕,却也并没有太过在意。
此时看来,这封德彝当真是个人才!三面卧底,居然还能不露半分马脚,所有人都觉得他对自己忠心耿耿、才智过人……
当即,便有人开始弹劾封德彝,大约是被欺骗的愤怒加持,虽然是临时起意,这些大臣们却也出口成章、条分缕析,将封德彝生前的种种问题全部都梳理了一遍。
贞观元年之后的封德彝确实病逝了,但之前时空的封德彝可都还活着,备受信重。
特别是在武德九年、玄武门事变之前的唐朝时空中,所有人,特别是李渊、李世民和李建成三方首领都把目光看向了此时冷汗直流的封德彝——作为备受信任的重臣,封德彝自然也在殿内。
这往日的殊荣,如今一下就变成了催命符。
封德彝脸色惨白,却尽力稳住了姿态,俯身下跪向李渊开口:“陛下,臣自知罪孽深重,只求陛下看在臣兢兢业业、未曾真正铸就大错的份上,饶过臣府中其他人的性命。”
李渊脸色铁青,虽然他们父子和兄弟间确实不和,看天幕的样子也确实走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但这轮得到一个臣子来挑拨吗?!三方下注,三方都劝说及早动手,这是在撺掇天家父子兄弟相残!
李建成和李世民脸色同样难看。
大臣们则有些不同,虽然忠于自己主君的臣子也对这样一个人心中发恨,但也有不少人暗自佩服封德彝这一手糊弄三方的手段:看起来要不是神迹此时点破此事,封德彝大约还能够瞒很久,那最后不管是谁胜利都能得到个从龙之功……
能人啊!
【封德彝开始对三方都劝说动手,那这三方本身的想法究竟是什么样呢?
首先来看此时占据最高制高点的皇帝李渊。
虽然李渊在李世民的故事中往往属于一个背景,但实际上李渊做的事情并不算少。在肯定李世民的能力的同时,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一点,那就是李渊本人的野心并不小,他对于权力的欲望同样不小。
李渊虽然并不亲自上战场,但他也并没有放弃过尝试获取军功。
比如刘武周入侵之时,他派了自己的绝对心腹裴寂去防守,其实就是在尝试从中获取功劳;而后来窦建德的下属刘黑闼起兵反叛的时候,他同样没有第一时间调动李世民,而是派遣了其他将领。】
隋朝,开皇十八年。
“朕就说李渊还是学到不少东西,有自己的手腕和考量的。”杨坚看到此时的内容,虽然说得也不详细,但大致展开一下,就知道李渊在干什么,“他怎么不会收拢兵权,培植自己的势力,再削弱各方力量呢。”
再结合之前提到的,各地行台只剩下了陕东道大行台一个,其余已经被逐步撤除,更能看出来李渊在对唐朝整个朝堂的情况进行梳理。
独孤伽罗有些叹息,仿佛从李渊父子身上看到了自己一家的影子:“父子所有人都参与进来了,”她兀地笑了一声,这还真是大乱斗。
李渊在防备李世民、消解李世民的力量;李世民要对抗李建成,更要抵挡他父亲的举措;李建成要把李世民压下去,但他同时是否也想着顺手坑一把李渊?
至于李元吉,心思也挺多。
独孤伽罗想到了李渊的妻子、李世民兄弟三人的母亲:“不愧是她的孩子,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在朝堂上,李渊一般更加青睐自己的亲贵,而非各个有开国军功在身的非亲贵之人。当然,有军功的亲贵更得他倚重。
而使用亲贵执政,其实算是隋朝遗留下来的一种执政模式,也是关陇集团等地方集群势力出现后的一种政治模式。
李渊此时依旧选择这样的风格,一方面与当时的政治情况、他本人所受的教育、接触的圈层有关;另一方面,其实也还是有着压制开国功臣集团的意味,毕竟,哪怕他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收拢这些将领,但确实他没有亲率军队征战。
此时最大的开国将领就是秦王李世民,而有天策府和秦王府在,许多开国将领就在天策府或者秦王府挂名任职,而不在朝中为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