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杨业
    明朝,洪武年。
    汤和等将领之前也研究过宋朝这场大型北伐的失利,也有自己的一番心得。
    此时,汤和就开口道:“曹彬带兵走得太靠前了,涿州附近又没有其他军队与他相互支援,必然被辽朝针对,以至于粮草断绝。”他左右看了看,见朱元璋并无异色,也没有人反驳,又道:“但暂时退回雄州倒也不是完全不可取,若能及时补充粮草、在涿州一线合理布局,未必不可以成功。”
    “宋太宗非要搞什么……对,远程微操,对局面可不是一件好事。”傅友德也开口,又小心翼翼地看了朱元璋一眼,毕竟他接下来的话可不一定让万岁开心,“曹彬也是,太听话了……”
    朱元璋瞥了一眼他,也没斥责,反而似是赞同:“曹彬此人,为人称道的就是小心谨慎,听从上意,不贪功劳。但将领嘛,只要你们忠于咱,能打胜仗,懂得咱的目的,又知道进退,咱也是懂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的。”
    朱棣虽然也觉得曹彬此时的决定有隐患,但这时候赵光义的责任也不小:“爹,曹彬能在宋朝得到善终,也就是因为他听话,要不然他就算安全抽身,怕也不会有现在这样的身后名了。”换句话说,曹彬是一个聪明人,他敢不听话吗?
    “话是这么说,但他居然压制不住自己手下的将领……”
    【曹彬照做了,他率军与米信会和。
    此时东路军内部开始出现其他声音。曹彬的部将都听说了西路潘美、中路田重进的连战连捷,屡立功劳,顿时有些坐不住了,觉得自己这一路才是正经主力,居然没有建立功劳,怎么说得过去?
    这种声音在军队内部越来越大,不少将领都议论纷纷,曹彬没有能够压制这些将领,最后反而听从了这些声音,决议再次攻打涿州。
    他命令士兵携带五十天的口粮,开始行进。但由于辽军的骚扰,一路且战且进,二十天才到了涿州,随后再次攻下涿州。
    虽然攻下了涿州,但此时天气炎热,士兵已经疲惫到了极点,粮草也再次不够了。没有办法,曹彬只能再次下令撤离涿州。
    天气炎热,士兵疲惫,粮草出问题……这是不是和高梁河之战有些相像?没错,接下来出现的,又是一场大败,也是雍熙北伐的转折点。
    此时辽军已经基本集结完毕,萧绰和耶律隆绪率领的援军抵达了涿州东部,与耶律休哥一起,反倒对宋军形成了钳形攻势。己方士兵疲惫不堪,粮草不济,自是只能撤退,但曹彬自然不可能掉头就走,他让军队结成军阵,以此来防备辽军的追击。
    但构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虽然他要求结成军阵,但已经一心撤退的宋军并没能形成完好的阵型,反而队伍混乱,不成行伍。
    宋军出了如此大的破绽,耶律休哥怎么可能看不到?对这种送人头一般的情况,他自然是笑纳了,率领辽军精兵亲自追击。
    很快东路军撤退到了岐沟关,被辽军追上,两军展开激战。宋军用粮车环绕军队来自卫,反而被辽军全数包围,关门打狗。
    此时宋军士卒们早已没有了战斗之意,一心只想尽快逃离战场,最终辽军在岐沟关大败宋军。
    对此曹彬等人决定突围,但宋军如此情况,自是没有办法全数脱离,于是他和米信只带了数骑逃走,剩下的士卒全数溃散,这一溃散,就到了拒马河。一心逃命加上夜晚昏暗,不少士卒在渡过拒马河时溺死在河中。此时是五月初三。
    曹彬溃退至易州,驻营沙河。耶律休哥并没有停下脚步,打听到宋军残部在此,就再度袭来。听说追兵又至,宋军如惊弓之鸟,争过沙河,死者过半,河水为之不流。
    残余宋军向高阳溃逃,还是被耶律休哥追上,死者数万,丢弃的兵甲高如山丘。至此,宋军主力全线崩溃,伤亡惨重。】
    宋朝,开宝元年。
    本来还怀抱信心,觉得虽然赵光义不行,但此次北伐应当还是能取得些战果的赵匡胤不敢置信:“曹彬最是稳重谨慎,缘何会如此行事?又怎会造成此等后果?”
    他向来看重曹彬,其中固然有曹彬听话懂分寸、不似那等骄狂之辈,能够让他放心,但也是因为曹彬是有能力在身的,他不可能宠幸一个无能之人。
    灭南唐、攻后蜀、三征北汉,这些重大战役都有曹彬的参与。
    “他怎么会犯下如此严重的指挥失误?”赵匡胤百思不得其解,赵光义在后面瞎指挥就算了,曹彬你听了话去和米信会和也没什么大问题,老老实实呆着,等待其余两路,到时候就是一场决战,胜败到时再说。
    可你为什么会压制不住将领?为什么就屈从于手下?以你的功绩,当是数一数二的威望啊!而且,你也知道他们都是为了功劳,而非有什么远见卓识。
    赵廷美试探道:“可能是能力不足?之前都是在大哥你的坐镇下,换成二哥就……”
    赵德昭也开动大脑:“也可能有给二叔背黑锅,说不定二叔又指挥了什么。”
    赵德芳则是对其中讲述的细节有些疑惑:“他是在岐沟关抛弃了大军吗?之前为什么就会被断了粮道?”
    宋朝,太平兴国。
    赵光义此时已经在太医的救治下醒了过来,正在平心静气。
    “这曹彬,还说是大宋的顶级武将,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他对天幕中曹彬的表现极为不满,“朕若是当真派他带领东路军,必是因为他稳重谨慎,还有他声望过人,才会把重担交付于他,可他居然会犯这么多错误!战术战略连连犯错,就连大军内部的将领都不能压制,他这个统帅还有何用?”
    他满心都是对曹彬的厌烦。虽然他也知道自己的战略和计策有问题,而且对辽国当时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就决定北伐,但这都是他自己的事情,错了可以再改嘛。
    但是曹彬犯的错误,在他眼中却是难以原谅。
    殿内群臣议论纷纷,曹彬也在其中。
    他只是苦笑,心知此次必然会被赵光义斥责甚至罢用,对此也无甚办法。毕竟看起来,他在雍熙北伐中却是犯了错误,不论……这是否与官家有关。
    旁边的大臣见他如此情状,纷纷安慰,在他们心里曹彬还是声望很高的,包括文臣在内都对他颇为敬重。
    曹彬转移了话题:“以天幕观之,辽国的萧太后确实有治国理政之能,而这耶律休哥先前便时常出现,作战勇猛,当是我大宋的大敌。”
    辽朝,统和五年。
    与各个时空的宋朝的凄风冷雨不同,辽朝自是一片欢庆。特别是统和五年的辽朝众人,都纷纷回想起了当时大败宋军、扭转局势的骄傲与喜悦。
    立时便有大臣出列,朗声庆贺:“昔日大败宋国、挫败宋军北伐,还要多亏太后当机立断、敏锐果决,使我辽朝没有延误时机,加上宋国王(耶律休哥封号)英勇善战,才使我大辽获得如此辉煌的大胜!”其他人也纷纷出言,不甘落后:“太后眼光独到,能识人用人,为大辽发掘出许多良才,也敢于任用,才让诸多良才能够发挥才能,助我大辽!”
    “听说宋国那边都畏惧北院大王如虎,无人敢敌……”
    唐朝,贞观三年。
    看到东路军惨败,众人只能叹息:“此次战败,中路西路也只能回撤,否则便是孤军,这个雍熙北伐到这里已经宣告结束了。”
    房玄龄则是思虑到了北伐后的事情:“此次再次大败而归,宋太宗可还有再战之意?宋朝朝野上下又可还有再战之意?”说的好听点,是再战之意,实际上就是再战之勇。
    房玄龄怀疑,接连两次大败,再加上赵光义的性格缺陷,他很有可能不会再北伐了,受他影响、加上两次惨败、以及自他开始的崇文抑武,后来的朝野恐怕也难以再次北伐——不是没有人想,而是难以做到。
    联系之前明太宗的内容,提到南北分裂、幽云分离多年,很可能就是此后的宋朝再也没有成功。
    李世民对此表示赞同,但他的思维在另一个方面:“曹彬压制不住军中将领,固然有其自身能力问题,但将领不听从指挥本身也有问题。或许,这就是大唐后期乃至五代十国的‘骄兵悍将’?”
    明朝,永乐年。
    朱棣对于此次战败早有了解,此时他专门挑了一点和朱高炽朱瞻基讲:“岐沟关之战中,曹彬压不住手下将领,一方面是其个人因素,一方面也是五代遗留下来的武将问题。”
    朱高炽也了解这一段:“我记得之前在消灭南唐的时候,宋太祖是给了他尚方宝剑和特命。”
    朱瞻基脸带笑意,认真道:“我明白的爷爷,虽然大明的文官看起来有隐患,但也需要继续制衡武将,只是不能像宋朝那样过度推崇一方,内侍们也是这个作用。”
    朱棣点点头:“制衡归制衡,但不能让那些完全不懂的人去瞎指挥,对信得过的将领倚重些也无妨。”比如英国公,比如云南那边的沐家。
    【战场的各方面都是有关联的,宋军东路主力溃败,西路和中路自然不能接着留在辽朝境内,否则就会被反应过来的辽朝打个包围。
    赵光义接到东路军的战报后,立即命令中路军退驻定州,西路军退回代州,他也担心宋军陷入敌手。
    事实也正是如此,承天太后萧绰调集优势兵力向西,以便全力对付中西两路的宋军。而辽朝将领耶律斜轸更是主动出击。
    这时中路军已安全撤回,还剩本就路程较远的西路军,而他们又接到赵光义的指令,要求掩护寰、朔、云、应四州居民迁至内地,撤退速度再次减缓。自然而然地,这支孤悬敌后的西路军就成为辽军唯一追击的目标。
    西路军一路撤到了朔州南边的狼牙村,而十余万辽军由耶律斜轸带领,已经攻陷寰州。
    见此杨业认为辽军势盛不可正面接战,可以出大石路,事先派人密告云、朔守将配合,将民众迁徙到石碣谷,而宋军趁机再派强弩手千人扼守谷口,用骑兵在中路声援,就能完成预定的任务,让宋军和百姓安全回到宋朝境内。
    这个想法是正确的,但却遭到了监军王侁、军器库使刘文裕等人的反对。
    在他们看来,应当直奔雁门,并认为杨业“领精兵数万,却逗挠不前”,是别有企图,是对宋朝的不尽心。
    而作为西路军主帅的潘美此时缄口不言,可以说是默许了王侁的主张,这有悖于他作为名将知晓军事的情况。】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只觉得这一场雍熙北伐,着实打破了他对许多自己信赖的将领的印象。
    有一点说的很对,潘美是当下的名将,打过数场重要战争,对兵法军事当是了如指掌,怎么会看不出来杨业的想法才更正确?
    “杨业,听名字,和北汉的那个刘继业有点关联。”赵匡胤对各大著名将领都有所了解,觉得这个杨业很可能就是刘继业,毕竟之前赵光义攻克了北汉,顺势收服了此人也有可能。
    况且,他也不认为这么几年,就能出现一个新的才华卓越的将领——卫霍那种还是太少了,这种可能可以完全等于零。
    赵光美恍然大悟:“那此人确实是一员虎将,仿佛还有个‘无敌’的名号。”
    赵德昭兄弟二人也有所耳闻,同样,对潘美的行为并不理解:“总不能是潘美不喜欢杨业,所以故意为之吧?”
    “难道是他不敢反抗监军?不可能,这点不对。”
    赵光美转了转眼珠,杨业之前是刘继业,属于北汉……“杨业是降将!”
    明朝,永乐年。
    朱棣再次循循善诱:“你们看,这个监军的问题也是大明需要注意的。监军不可缺少,俺也派了宦官去监军,但人选必须仔细斟酌,要对军事有了解,还不能是那种骄纵跋扈、越权专断之人。”
    朱瞻基很有求学精神:“那爷爷,潘美就是因为嫉贤妒能所以才放纵了监军这些人的行为吗?”
    朱棣看向朱高炽,示意他来解释。
    朱高炽道:“潘美确实有嫉贤妒能之疑,这种做法是决不可取的。但有一个词你说的不是很正确,潘美不能算放纵,他是没有制止,宋朝监军的权力不需要主帅放纵,自可与主帅相抗衡。潘美……一直没有阻止监军,有一定的自保原因在。”
    见朱瞻基低头思索,他又补充了一句:“但潘美的错误还是无可置疑的。”
    “况且,还要看西路军这些人,他们各自的政治背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