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视频
【公元961年:杜太后去世。
同年七月,赵匡胤委任赵炅为开封尹、同平章事。此后赵炅就一直担任开封尹之职(俗称“判南衙”),直到继位。在此期间,他仗着兄长的信任,举止高调,排场盛大,被开封人惊叹“好一条软绣天街”;又广泛结交各路豪杰才士,努力培植自己的势力,从而形成一股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自宋朝开国起,赵炅就觊觎皇位,而他必须跨越的障碍则是中书令赵普。为此,赵炅与赵普开始了明争暗斗。
公元973年:赵普因风头太盛,得罪赵匡胤,因而罢相。随着赵普的失势,赵炅也获得“准皇储”的地位,不到一个月后就被封为“晋王”,位居宰相之上。而赵普罢相后,赵炅的亲信卢多逊升参知政事,楚昭辅升枢密副使,他的势力已经开始控制中枢。
公元976年: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饮酒,当晚共宿宫中。
同年赵匡胤忽然驾崩。晋王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公元977年:赵炅接受右拾遗李瀚的建议,诏令后周旧地邠、宁、唐、邓、宋、亳等三十九州全部直属京师。至此,全国州郡皆由朝廷直辖,节镇领支郡的旧制退出历史舞台。
设置审官院、考课院、审刑院等机构,以分割中书门下的部分权力。
公元978年:在宋朝的政治压力下,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割据两浙的吴越钱氏相继向宋廷纳土归降。
公元979年:赵光义先派大将潘美等挥师北上,围攻北汉都城太原,赵光义于二月率军亲征,宋军击退辽国援兵,灭亡北汉,终于结束了自唐末黄巢之乱以来近九十年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再次形式上一统全国。
同年五月,赵光义不顾众臣反对,趁伐取北汉之势,从太原出发展开北伐。北伐初期一度收复河北易州和涿州。赵光义下令围攻燕京,宋军与辽人在高粱河畔展开激战。赵光义亲临战场,结果受伤中箭,乘驴车仓惶撤离,北伐失败。(一战封神)
公元980年:宋朝知邕州太常博士侯仁宝上奏赵光义,请求趁交趾(越南)丁朝内乱之机南下讨伐,恢复汉唐故疆,统一交趾(越南)。于是赵光义任命侯仁宝为交州陆路水路转运使;任命兰陵团练使孙全兴、漆作使郝守俊、鞍辔库使陈钦祚、左监门将军崔亮为兵马都部署;宁州刺史刘澄、军器库副使贾湜、供奉官阁门祗候王僎为兵马都部署,伺机进攻丁朝。
公元981年:赵炅设置京朝官差遣院。中书除授,限于卿监以上朝官,少卿监以下京朝官的考校铨选,改由京朝官差遣院负责。中书事权被分削。
同年白藤江之战中先胜后败,统一交趾(越南)的计划最终成为泡影,交趾(越南)得以保持独立地位。
公元985年:赵光义召集几个儿子在宫苑中设宴饮酒作乐,因赵元佐病未痊愈,就没有派人请他。散宴后,陈王赵元佑去看望赵元佐。赵元佐得知设宴一事,怒气难平,一个劲喝酒。到了半夜,索性放了一把火焚烧宫院。一时间,殿阁亭台,烟雾滚滚,火光冲天。赵光义得知后,猜想可能是赵元佐所为,便命人查问,赵元佐予以承认。赵元佐被废为庶人。其后以次陈王元佑成为众意所嘱的皇储人选,而赵光义也有此意。
公元986年:赵光义派遣潘美、杨业、田重、曹彬、崔彦进五位大将分东中西三路,以东路为主再行北伐。西路、中路军进军顺利,而主力东路军屡遭辽军挫败,粮道被切断,终未能与中西二路汇合,于岐沟关大败而溃。中、西二路亦只得南撤。西路主将杨业因掩护军民南撤被辽军俘虏,在狱中绝食三日而死。之后,北宋在对西夏党项族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战役中屡次失败,但因其厌战,与宋廷议和。赵光义以亲信傅潜、王超、柴禹锡、赵镕、张逊、杨守一及弭德超等为禁军统帅,多庸碌之徒,临阵惧战。
同年赵元佑改名赵元僖,并封开封府尹兼侍中,成了准皇储。同年,雍熙北伐失利。赵普上《谏雍熙北伐》奏疏,得到赵光义嘉赏。后来,赵元僖也上疏论及伐辽之事,为赵光义采纳。
公元988年:普第三次为相,威权一时又振。竭力支持和拉拢赵普的陈王元僖也晋封许王,更加巩固了皇储地位。赵普罢相后,赵元僖又与另一位宰相吕蒙正关系密切。立储之事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
公元990年:赵炅在已有的直史馆的基础上,又命人分直昭文馆和集贤苑,于是馆阁之职基本齐备,从而奠定了宋代馆阁制度的基础。
公元991年:设审刑院于禁中,凡狱具上奏者,先送审刑院,后又规定大理寺所详决案牍即送审刑院,不再经刑部详复。就这样,审官、考课二院夺去了中书吏房的机务,审刑院夺去了中书刑房的机务,相权受到削弱,皇权得到强化。
加强枢密院权力。赵炅即位后,经过一系列人事调整,将曹彬排挤出枢密院,由其潜邸亲信石熙载、王显、柴禹锡分别出任枢密院使和副使。到他去世前夕为止,枢密院要职基本都被他的亲信垄断。此时的枢密院在很大程度上不过被赵炅当作协助处理机政的私人参谋班子,而很难说是负责国家军政决策及军事指挥事任的最高机构。
公元992年:又置磨勘京朝官院与磨勘幕职州县官院。
赵元僖早朝回府,觉得身体不适,不久便去世了。赵光义极为悲伤,罢朝五日,并写下《思亡子诗》。
赵元佐被废,赵元僖暴死,储位储空缺,于是冯拯等人上疏请早立太子,赵光义便将冯拯等人贬到岭南。自此以后没有人敢议论继承问题。
公元993年:改磨勘京朝官院为审官院,废京朝官差遣院,以审官院总其事。同年,改磨勘幕职州县官院为考课院。
同年四川爆发王小波和李顺发动的农民起义。起义军所到之处调发富家大姓除生活品外一切财产于众,得到蜀地农民呼应。
公元994年:知秦州温仲舒为了防止吐蕃部落抢夺砍伐的树木,发兵驱逐吐蕃部落到渭河以北。赵炅担心引发边患,便让薛惟吉代替温仲舒知秦州。在当时的吐蕃诸部中,与宋朝关系最密切的是凉州的六谷部,其酋长折逋氏世袭知西凉府之职。
同年起义军占据成都,建立大蜀政权,赵光义得知后派遣两路大军讨之,起义军终于至道二年(996年)彻底失败。
公元950年:赵光义三子寿王赵元侃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恒。赵光义册立太子,大赦天下,京师之人见到太子都欢呼,赵光义却闻而不悦。后在寇凖的劝解下心情才好转。
公元997年:改道为路,分全国为十五路,分别是京东路、京西路、河北路、河东路、陕西路、淮南路、江南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两浙路、福建路、西川路、峡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从此路成为宋朝一级行政单位。此外,赵炅还设置走马承受一职,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同年赵光义于万岁殿驾崩,时年五十九岁,在位二十一年。皇太子赵恒登基为帝,是为宋真宗。群臣上尊谥曰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庙号太宗。同年十月己酉,葬于永熙陵。】
〈赵光义拉低了历代太宗的地位〉
〈高粱河车神〉
〈文治武功可惜了只有一个文治,武功个垃圾一样〉
【宋王朝
传一十八帝,共计319年,施恩与天下。可致必胜,万里江山千钧担,“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年-公元976年)
愿解下兵权,解下黄袍加身之忧,与朕做兄弟者,但饮此杯。
宋太宗赵光义(公元976年-公元997年)
烛影斧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你想瞒过天下人吗
宋真宗赵恒(公元997年-公元1022年)
澶渊胜,则我大宋胜。澶渊败,则大宋危也。
宋仁宗赵祯(公元1022年-公元1063年)
要以民为邦本。
宋英宗赵曙(公元1063年-公元1067年)
以文治国,以武安邦。
宋神宗赵顼(公元1067年-1085年)
以仁治天下。宋哲宗赵熙(公元1085年-公元1100年)
好为之。
宋徽宗赵佶(公元1100年-公元1126年)
宋钦宗赵桓(公元1126年-公元1127年)
三十功名尘与土。
宋高宗赵构(公元1127年-公元1162年)
八千里路云和月。
宋孝宗赵昚(公元1162年-公元1189年)
靖康耻,犹未雪。
宋光宗赵惇(公元1189年-公元1194年)
臣子恨。
宋宁宗赵扩(公元1194年-公元1224年)
何时灭。
宋理宗赵昀(公元1224年-公元1264年)
山河破碎。
宋度宗赵禥(公元1264年-公元1274年)
风飘絮。
宋恭宗赵(公元1274年-公元1276年)
身世浮沉。
宋端宗赵昰(公元1276年-1278年)
雨打萍。
宋末帝赵昺(公元1278年-公元1279年)
大宋亡矣。】
〈文化在赵宋可以说是巅峰了,但屈辱在赵宋也可以排第二[柴犬][柴犬]〉
〈晋排第一是吗?[柴犬]〉
〈唐宋元明清中唯一一个没有统一的王朝。〉
〈不知道怎么我看宋朝就是燃不起来。〉
【本期宋太宗赵光义已结束,我们下期再见】
天幕消失,所有朝代又进入了紧锣密鼓的处理各项事务的阶段。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先解除了赵光义目前所担任的所有职务,吩咐侍卫们将赵光义押回府邸,并派出一队侍卫看守府邸,不允许任何人出入一步。
随后,就叫来了他的心腹宰执和将领们,加上赵光美、赵德昭和赵德芳一起,开始就近期对外战略、对内政策进行讨论,放在日程上的还有关于日后朝堂民间风气建设的问题。
至于宋朝的其他皇帝们,也各有风格。
登基后的赵光义一面以更大力度发扬文化事业、鼓励文士的成长,一面对国内政策修修补补,力求不让川蜀乱象再次爆发。至于对外和将领待遇,犹犹豫豫许久,赵光义还是稍稍地放宽了一些限制,比如,关于打仗是否要预授阵图的问题。
特别是经历过高梁河一战的赵光义,经过天幕看到,更是心中憋着一个大愿望——他一定要先把辽国灭掉!毕竟,要消灭自己的黑历史……
秦朝。
始皇帝从这个科举中获得了一些灵感。
除了军功爵制度,大秦需要开发出另一套比较简单的晋升制度来,这个晋升的方法必须简单易懂,就像军功爵一样,有军功就可以提升地位。
大秦确实不能搞什么复杂的文学考试来,但简单一点的,从识字开始,到对秦律的掌握程度,再到更深的领域……
之前其实大秦就有相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只是没有彻底统和到一起,没有想军功爵制那样被统一地认为是一个制度。
现在把这些零零散散地规整到一起,形成另一套完整的体系,或许能够对冲一些军功爵制度开始衰弱带来的冲击。
清朝。
宋朝对他们的价值不算很多,毕竟有不少都在史书上记载着,满洲大臣们或许有些不曾细读史书,但皇室还是读过的。
现在,在康熙的授意下,御用文人们把精力和笔杆子都集中到了民间戏曲的改编和创作上,力求像杨家将的剧目一样,从宋-辽和宋-金的和平关系上找到创作灵感,用各种宋辽金的追求和平、大圆满结局的故事,来消弭民间对大清的抵触之情。
唐朝。
贞观年间的李世民和他的大臣们在努力研究如何让科举在大唐得到更好的推广,同时打击世家贵族的势力,一举两得。
另一方面,就是在空余时间不断研究宋明两朝太宗故事中关于大唐的只言片语,藩镇问题、租庸调、府兵制、以及民间起义,这些所有有关于他们大唐内部的问题。
至于外部问题,李世民等人倒是不是十分在意。一方面,他继位后,大唐对外基本是占据上风,另一方面,大唐也并非是亡于外敌,更多的还是内部动乱。
(本章完)
【公元961年:杜太后去世。
同年七月,赵匡胤委任赵炅为开封尹、同平章事。此后赵炅就一直担任开封尹之职(俗称“判南衙”),直到继位。在此期间,他仗着兄长的信任,举止高调,排场盛大,被开封人惊叹“好一条软绣天街”;又广泛结交各路豪杰才士,努力培植自己的势力,从而形成一股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自宋朝开国起,赵炅就觊觎皇位,而他必须跨越的障碍则是中书令赵普。为此,赵炅与赵普开始了明争暗斗。
公元973年:赵普因风头太盛,得罪赵匡胤,因而罢相。随着赵普的失势,赵炅也获得“准皇储”的地位,不到一个月后就被封为“晋王”,位居宰相之上。而赵普罢相后,赵炅的亲信卢多逊升参知政事,楚昭辅升枢密副使,他的势力已经开始控制中枢。
公元976年: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饮酒,当晚共宿宫中。
同年赵匡胤忽然驾崩。晋王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公元977年:赵炅接受右拾遗李瀚的建议,诏令后周旧地邠、宁、唐、邓、宋、亳等三十九州全部直属京师。至此,全国州郡皆由朝廷直辖,节镇领支郡的旧制退出历史舞台。
设置审官院、考课院、审刑院等机构,以分割中书门下的部分权力。
公元978年:在宋朝的政治压力下,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割据两浙的吴越钱氏相继向宋廷纳土归降。
公元979年:赵光义先派大将潘美等挥师北上,围攻北汉都城太原,赵光义于二月率军亲征,宋军击退辽国援兵,灭亡北汉,终于结束了自唐末黄巢之乱以来近九十年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再次形式上一统全国。
同年五月,赵光义不顾众臣反对,趁伐取北汉之势,从太原出发展开北伐。北伐初期一度收复河北易州和涿州。赵光义下令围攻燕京,宋军与辽人在高粱河畔展开激战。赵光义亲临战场,结果受伤中箭,乘驴车仓惶撤离,北伐失败。(一战封神)
公元980年:宋朝知邕州太常博士侯仁宝上奏赵光义,请求趁交趾(越南)丁朝内乱之机南下讨伐,恢复汉唐故疆,统一交趾(越南)。于是赵光义任命侯仁宝为交州陆路水路转运使;任命兰陵团练使孙全兴、漆作使郝守俊、鞍辔库使陈钦祚、左监门将军崔亮为兵马都部署;宁州刺史刘澄、军器库副使贾湜、供奉官阁门祗候王僎为兵马都部署,伺机进攻丁朝。
公元981年:赵炅设置京朝官差遣院。中书除授,限于卿监以上朝官,少卿监以下京朝官的考校铨选,改由京朝官差遣院负责。中书事权被分削。
同年白藤江之战中先胜后败,统一交趾(越南)的计划最终成为泡影,交趾(越南)得以保持独立地位。
公元985年:赵光义召集几个儿子在宫苑中设宴饮酒作乐,因赵元佐病未痊愈,就没有派人请他。散宴后,陈王赵元佑去看望赵元佐。赵元佐得知设宴一事,怒气难平,一个劲喝酒。到了半夜,索性放了一把火焚烧宫院。一时间,殿阁亭台,烟雾滚滚,火光冲天。赵光义得知后,猜想可能是赵元佐所为,便命人查问,赵元佐予以承认。赵元佐被废为庶人。其后以次陈王元佑成为众意所嘱的皇储人选,而赵光义也有此意。
公元986年:赵光义派遣潘美、杨业、田重、曹彬、崔彦进五位大将分东中西三路,以东路为主再行北伐。西路、中路军进军顺利,而主力东路军屡遭辽军挫败,粮道被切断,终未能与中西二路汇合,于岐沟关大败而溃。中、西二路亦只得南撤。西路主将杨业因掩护军民南撤被辽军俘虏,在狱中绝食三日而死。之后,北宋在对西夏党项族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战役中屡次失败,但因其厌战,与宋廷议和。赵光义以亲信傅潜、王超、柴禹锡、赵镕、张逊、杨守一及弭德超等为禁军统帅,多庸碌之徒,临阵惧战。
同年赵元佑改名赵元僖,并封开封府尹兼侍中,成了准皇储。同年,雍熙北伐失利。赵普上《谏雍熙北伐》奏疏,得到赵光义嘉赏。后来,赵元僖也上疏论及伐辽之事,为赵光义采纳。
公元988年:普第三次为相,威权一时又振。竭力支持和拉拢赵普的陈王元僖也晋封许王,更加巩固了皇储地位。赵普罢相后,赵元僖又与另一位宰相吕蒙正关系密切。立储之事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
公元990年:赵炅在已有的直史馆的基础上,又命人分直昭文馆和集贤苑,于是馆阁之职基本齐备,从而奠定了宋代馆阁制度的基础。
公元991年:设审刑院于禁中,凡狱具上奏者,先送审刑院,后又规定大理寺所详决案牍即送审刑院,不再经刑部详复。就这样,审官、考课二院夺去了中书吏房的机务,审刑院夺去了中书刑房的机务,相权受到削弱,皇权得到强化。
加强枢密院权力。赵炅即位后,经过一系列人事调整,将曹彬排挤出枢密院,由其潜邸亲信石熙载、王显、柴禹锡分别出任枢密院使和副使。到他去世前夕为止,枢密院要职基本都被他的亲信垄断。此时的枢密院在很大程度上不过被赵炅当作协助处理机政的私人参谋班子,而很难说是负责国家军政决策及军事指挥事任的最高机构。
公元992年:又置磨勘京朝官院与磨勘幕职州县官院。
赵元僖早朝回府,觉得身体不适,不久便去世了。赵光义极为悲伤,罢朝五日,并写下《思亡子诗》。
赵元佐被废,赵元僖暴死,储位储空缺,于是冯拯等人上疏请早立太子,赵光义便将冯拯等人贬到岭南。自此以后没有人敢议论继承问题。
公元993年:改磨勘京朝官院为审官院,废京朝官差遣院,以审官院总其事。同年,改磨勘幕职州县官院为考课院。
同年四川爆发王小波和李顺发动的农民起义。起义军所到之处调发富家大姓除生活品外一切财产于众,得到蜀地农民呼应。
公元994年:知秦州温仲舒为了防止吐蕃部落抢夺砍伐的树木,发兵驱逐吐蕃部落到渭河以北。赵炅担心引发边患,便让薛惟吉代替温仲舒知秦州。在当时的吐蕃诸部中,与宋朝关系最密切的是凉州的六谷部,其酋长折逋氏世袭知西凉府之职。
同年起义军占据成都,建立大蜀政权,赵光义得知后派遣两路大军讨之,起义军终于至道二年(996年)彻底失败。
公元950年:赵光义三子寿王赵元侃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恒。赵光义册立太子,大赦天下,京师之人见到太子都欢呼,赵光义却闻而不悦。后在寇凖的劝解下心情才好转。
公元997年:改道为路,分全国为十五路,分别是京东路、京西路、河北路、河东路、陕西路、淮南路、江南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两浙路、福建路、西川路、峡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从此路成为宋朝一级行政单位。此外,赵炅还设置走马承受一职,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同年赵光义于万岁殿驾崩,时年五十九岁,在位二十一年。皇太子赵恒登基为帝,是为宋真宗。群臣上尊谥曰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庙号太宗。同年十月己酉,葬于永熙陵。】
〈赵光义拉低了历代太宗的地位〉
〈高粱河车神〉
〈文治武功可惜了只有一个文治,武功个垃圾一样〉
【宋王朝
传一十八帝,共计319年,施恩与天下。可致必胜,万里江山千钧担,“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年-公元976年)
愿解下兵权,解下黄袍加身之忧,与朕做兄弟者,但饮此杯。
宋太宗赵光义(公元976年-公元997年)
烛影斧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你想瞒过天下人吗
宋真宗赵恒(公元997年-公元1022年)
澶渊胜,则我大宋胜。澶渊败,则大宋危也。
宋仁宗赵祯(公元1022年-公元1063年)
要以民为邦本。
宋英宗赵曙(公元1063年-公元1067年)
以文治国,以武安邦。
宋神宗赵顼(公元1067年-1085年)
以仁治天下。宋哲宗赵熙(公元1085年-公元1100年)
好为之。
宋徽宗赵佶(公元1100年-公元1126年)
宋钦宗赵桓(公元1126年-公元1127年)
三十功名尘与土。
宋高宗赵构(公元1127年-公元1162年)
八千里路云和月。
宋孝宗赵昚(公元1162年-公元1189年)
靖康耻,犹未雪。
宋光宗赵惇(公元1189年-公元1194年)
臣子恨。
宋宁宗赵扩(公元1194年-公元1224年)
何时灭。
宋理宗赵昀(公元1224年-公元1264年)
山河破碎。
宋度宗赵禥(公元1264年-公元1274年)
风飘絮。
宋恭宗赵(公元1274年-公元1276年)
身世浮沉。
宋端宗赵昰(公元1276年-1278年)
雨打萍。
宋末帝赵昺(公元1278年-公元1279年)
大宋亡矣。】
〈文化在赵宋可以说是巅峰了,但屈辱在赵宋也可以排第二[柴犬][柴犬]〉
〈晋排第一是吗?[柴犬]〉
〈唐宋元明清中唯一一个没有统一的王朝。〉
〈不知道怎么我看宋朝就是燃不起来。〉
【本期宋太宗赵光义已结束,我们下期再见】
天幕消失,所有朝代又进入了紧锣密鼓的处理各项事务的阶段。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先解除了赵光义目前所担任的所有职务,吩咐侍卫们将赵光义押回府邸,并派出一队侍卫看守府邸,不允许任何人出入一步。
随后,就叫来了他的心腹宰执和将领们,加上赵光美、赵德昭和赵德芳一起,开始就近期对外战略、对内政策进行讨论,放在日程上的还有关于日后朝堂民间风气建设的问题。
至于宋朝的其他皇帝们,也各有风格。
登基后的赵光义一面以更大力度发扬文化事业、鼓励文士的成长,一面对国内政策修修补补,力求不让川蜀乱象再次爆发。至于对外和将领待遇,犹犹豫豫许久,赵光义还是稍稍地放宽了一些限制,比如,关于打仗是否要预授阵图的问题。
特别是经历过高梁河一战的赵光义,经过天幕看到,更是心中憋着一个大愿望——他一定要先把辽国灭掉!毕竟,要消灭自己的黑历史……
秦朝。
始皇帝从这个科举中获得了一些灵感。
除了军功爵制度,大秦需要开发出另一套比较简单的晋升制度来,这个晋升的方法必须简单易懂,就像军功爵一样,有军功就可以提升地位。
大秦确实不能搞什么复杂的文学考试来,但简单一点的,从识字开始,到对秦律的掌握程度,再到更深的领域……
之前其实大秦就有相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只是没有彻底统和到一起,没有想军功爵制那样被统一地认为是一个制度。
现在把这些零零散散地规整到一起,形成另一套完整的体系,或许能够对冲一些军功爵制度开始衰弱带来的冲击。
清朝。
宋朝对他们的价值不算很多,毕竟有不少都在史书上记载着,满洲大臣们或许有些不曾细读史书,但皇室还是读过的。
现在,在康熙的授意下,御用文人们把精力和笔杆子都集中到了民间戏曲的改编和创作上,力求像杨家将的剧目一样,从宋-辽和宋-金的和平关系上找到创作灵感,用各种宋辽金的追求和平、大圆满结局的故事,来消弭民间对大清的抵触之情。
唐朝。
贞观年间的李世民和他的大臣们在努力研究如何让科举在大唐得到更好的推广,同时打击世家贵族的势力,一举两得。
另一方面,就是在空余时间不断研究宋明两朝太宗故事中关于大唐的只言片语,藩镇问题、租庸调、府兵制、以及民间起义,这些所有有关于他们大唐内部的问题。
至于外部问题,李世民等人倒是不是十分在意。一方面,他继位后,大唐对外基本是占据上风,另一方面,大唐也并非是亡于外敌,更多的还是内部动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