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刘盈
【刘盈登基后,就一直郁郁,或许是因为他和母亲政见不合,也或许是因为大权旁落、不在自己手中,总之他对吕雉一直采取了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
刘邦驾崩后,宠妃戚夫人就被吕雉发配到了永巷舂米做苦役,结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了,戚夫人还并没有清醒过来,在永巷总是唱曲:“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对于戚夫人的脑子我们不做评价,但是这显然激怒了吕雉。
汉惠帝元年十二月,一直和刘盈同寝同食、被刘盈所保护的刘如意被杀,随后戚夫人被做成了人彘,得知这一消息的刘盈大病一场,随后日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汉朝初年。
“哈?”刘邦这下是真的被刘盈惊到了,就因为这事!居然就开始饮酒作乐不理朝政了?
高皇帝是个豁达开朗的人,但该心狠手辣的时候,比谁都心狠手辣。
所以,他是真的不能理解,因为戚夫人和刘如意的事情,刘盈居然会颓丧至此,完全一副自我放弃的样子。
纵然戚夫人常年为他所宠爱,纵然刘如意是他目前最心爱的儿子,刘邦也无法理解——相反,他倒是挺理解吕雉的做法的。
虽然刘邦不待见吕雉母子,还想要改立刘如意,但正因为如此,他才更清楚,刘如意就是刘盈最大的、关乎性命的政敌,戚夫人也多有跋扈张扬。在这样的情况下,吕雉做出什么来都不奇怪,倒是刘盈,居然还“同寝同食”去保护刘如意?从他的母亲吕雉手中?
刘邦的心态有点崩,他觉得自己真的不想立刘盈了,哪怕不立刘如意,也不想立刘盈为太子了。
他身边,吕雉的心情比他平静许多,大约是因为这些年已经明确地见识过了刘盈的风格,此时反倒没有像刘邦一样受到太大的打击。她冷笑,是啊,自己的这个儿子,就是这样,会同情一切人,却偏偏从不为自己的母亲、舅家、姐姐着想。
她有什么办法?她只有这一个儿子,连挑选的机会都没有。
同样在座的萧何和张良面面相觑,虽然已经瞧出如今这位大汉太子的性情,但还真没有料到,日后的他居然会是如此行事。
刘盈依旧大受刺激,母后怎能如此?
他把控诉的目光投向吕雉,吕雉依旧不理他,他又看向刘邦,可刘邦还沉浸在“太子居然这样”的心态中,也没有理他。萧何和张良眼观鼻鼻观心,当做什么也没有看到。
【惠帝七年八月,刘盈驾崩,年仅二十四岁,谥号孝惠。
刘盈的死,打乱了吕雉原本的所有规划。面对这样的危机,她只能加强吕家的力量,扩大自己的羽翼来保证自己的统治,于是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统领南北二军,吕家人在朝廷执掌大权;此后,又封立诸吕为王,分封吕氏家族十几人为王为侯,并让刘氏封王都娶了吕氏女为妻。
随后,吕雉立太子刘恭为帝,也就是第一位少帝;后来刘恭对于先前吕雉杀死自己生母、让自己认皇后为母心怀怨愤,被吕雉废掉,改立常山王刘义为皇帝,改名叫刘弘。
高皇后八年,吕雉病重驾崩,一场混乱随之开始。】
汉朝初年。
刘邦咬牙切齿、眼前一黑,刘盈就这么死了?这么轻易这么早就死了?
不就是吕雉干掉了戚夫人和刘如意、又打压其他人吗,刘盈居然就这么承受不住了?这么脆弱吗?还是说,他饮酒作乐,就把自己作死了?身体这么虚弱吗?
你知不知道你一死,给大汉带来的是什么?
不行,他得想个办法,要么找一个能够替代刘盈主要是能够替代吕雉的人,要么改变刘盈,总之不能放任这样的情况再出现。
吕雉则是看着那个自己的举措,废立少帝、让吕家掌握南北二军……这都没什么。但是分封诸吕,这就是最好的选择了吗?
那个自己虽然一直在削弱功臣集团的力量,但,到底还没有达到完全削弱的效果,功臣集团的力量依旧强大,自己死后,吕家的结果完全可以预见,而少帝、包括刘盈的其他儿子们……她冷笑,只怕也要和吕家一起上路了。
脑子一直不算清楚的只有刘盈一个,那些刘姓封王和功臣们,可没有一个是什么心怀慈悲之辈。
【齐王刘襄发难于外,陈平、周勃响应于内,刘氏诸王遂群起而杀诸吕,吕氏一族男女“无少长皆斩之”,吕家女的子嗣同样被尽数诛杀;
对于刘盈的几个儿子,大臣认为吕雉所立的后少帝和另外两个刘盈庶子均不是刘盈亲生,于是先废后杀少帝刘弘,其后又将刘盈的子嗣全部诛杀。
废了少帝,自然要选立一位新的皇帝。究竟该选谁呢?
经过商讨,在混乱中起兵诛吕的刘肥长子、刘邦长孙的齐王刘襄被排除在外,因为“今齐王母家驷,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他母家的力量太大了,不好处理;
随后,刘邦的第七子、继承了英布的封地和封号的淮南王刘长也被排除,因为他“以为少,母家又恶”,年纪不大,母家又很有能力和想法。
最后刘恒就被推选了出来,他是刘邦现存于世的最年长的儿子,又“仁孝宽厚”,且“太后家薄氏谨良”,于是一起暗中派人去代地召刘恒来京城。】
汉朝,惠帝年间。
吕雉指着天幕中少帝等人被诛杀的场景,对刘盈冷声道:“皇帝,看到了吗?看到你的儿子、他们的下场了吗?看到吕家的下场了吗?”
“这样的斗争,没有人会放过对手,朕还是不算狠心的,并没有株连那些人的家人。而我们的结果呢?”她看着刘盈,“吕家的结局朕不意外,毕竟吕家终究是外戚而非皇族,但是你的子嗣,同样不会被剩下一个!纵使,他们是刘家人。”
大臣们会留下刘盈的儿子吗?怎么可能。他们废掉少帝的理由是非惠帝血脉,否则并没有正当的废帝理由,但到底是不是惠帝的血脉他们不知道吗?
既然如此,又怎能留下惠帝的子嗣,作为他们的隐患呢?到时候,追根溯源,是他们杀掉了惠帝一脉,又是他们迎小宗入大宗,只要还有惠帝子嗣存活,他们就一天不能安心。
刘盈依旧沉默。
吕雉也不愿意管他到底在想什么,左右这些年她也已经看明白了。
而说到底,刘盈最大的作用就是活着,活着作为一个皇帝的身份,并且生下子嗣;而自己的最大目标也是活着,活得长久一些,只要自己的寿命足够,能够撑到下一代被培养出来,问题就会少很多。
汉朝初年。
刘邦看着大臣们商议究竟推举谁为皇帝的场面,冷冷地笑了一声。
他确实不是很喜欢刘盈,也和吕雉关系不是很好,也更在意大汉江山,只要皇位上坐着的是他刘家人,他就可以允许。
但这些并不意味着他能够允许大臣们对自己的儿子挑挑拣拣,挑拣的条件还是母家的势力是否容易掌控——什么吕氏的问题,功臣集团们实际上还是希望大权能够被自己掌握,而有了更亲近的母家,皇帝还会愿意放给他们多少权力?
哪怕为了制衡,皇帝都会给外戚一部分力量。大臣挑来挑去,最后选中刘恒的原因,不就是因为他“仁孝宽厚”——好说话好掌控好糊弄;母家薄氏“谨良”——没什么势力也没什么能力。
刘邦咬牙,看来他也要争取多活几年,多削一削功臣集团,顺便要是能够解决外戚和太子的问题就更好了。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看到天幕又说起当初那些大臣们挑中自己继位的过程,不在意地笑笑。
他自是知道这些人心中究竟打着什么算盘,虽然拥立刘家天下不假,但是总也想要挑选一个,怎么说,温顺的、听话的、能够让他们享受充分的荣光和自由的皇帝。
这样一来,皇帝本人性情是一回事,是否有外戚力量与他们争锋同样也很重要,毕竟,只要局势没有崩坏,对于皇帝而言,外戚始终是一种非常非常好用的力量。
起码他大汉是这样。
而高皇帝当年,打的本就是这个主意,只可惜,惠帝死的太早了,才让一切走向了无可挽回的终局。
同样可惜的是,虽然薄家确实势弱、难以掀起风浪,但他刘恒可不是那些大臣们心目中的“仁孝宽厚”、温顺听话的人啊。
他看向自己的太子,见刘启疑惑,没有说什么,只是拍拍他,让他专心观看天幕。
自己这个为了稳定人心立下的太子,现在看来,同样也不是什么好说话的人。
至于再往后的那个武帝……想着想着,刘恒的笑容真切许多——汉家皇帝和诸侯大臣的博弈,一段时间内,看来都是皇帝占据上风啊。
【在这个节骨眼上,让人进京,这其中的意味明明白白、十分清楚,这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馅饼直接砸到了自己身上!
按照大臣们的想法,和他们对于刘恒这个人的理解,刘恒在知道有这样天大的机缘后,就应该喜不自胜、感激涕零,随后立刻进京继承皇位,他们也能随之施展手段。
那么,刘恒到底是什么反应呢?】
各个朝代,知道这一事情过程的人都纷纷面带笑意,有些甚至笑出了声——如果刘恒就这么决定前往京城,那他就不是汉文帝了。
而哪怕是位于汉文帝时期之前对此并不了解的秦朝和汉朝,同样对于大臣们的设想嗤之以鼻:世界上的事情,真的就能像大臣们设想的一般发展吗?怎么可能!若是当真如此,也应该先按照皇帝的想法来发展才对。
【刘恒的反应很简单:怀疑。
他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人,京城突然来人就要让自己进京继承皇位——可信吗?
为什么抛弃了其他人不选,偏偏选了自己?毕竟,此次事件出力最大的可是齐王刘襄,而自己不过是偏僻之地的代王罢了,会有这样的好运吗?
就算这样的消息是真实的,刘恒也同样心存疑虑,馅饼确实是真的,但这样一个馅饼自己能够接住吗?不会被砸死或者噎死吗?
于是,刘恒和属臣们商讨。以代国郎中令张武为首的人认为有诈,提议刘恒用患病不能前往为由推辞,同时观察局势的变化;而中尉宋昌则认为刘氏江山稳固,没有什么性命之忧的陷阱,不必有所顾虑。
刘恒又去占卜,结果得到了一个占卜之人即将成为“天王”,也就是天子的结果。
这样的情况,让刘恒决定去京城。
但在动身之前,他还让自己的舅舅薄昭先去了京城一趟,见了绛侯周勃,得到了确切的消息,并回来汇报给了刘恒。
刘恒这才放了些心,让宋昌陪乘,又带了张武等六人驱车前往长安。
到了高陵,刘恒再次停下,让宋昌先去长安看看情况如何,是否有变。】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赞叹于刘恒的缜密心思和小心谨慎:“若文帝没有这样的心思,怕是汉家当真就要落入了那些大臣之手。”何况,各地还有取代了异姓诸侯王的同姓诸侯王虎视眈眈。
这样的汉朝,还能够创造出文景之治、以及武帝北征匈奴、还有昭宣中兴的光彩吗?
想着想着,毕竟是大宋的皇帝,赵匡胤的思路自然又搭上了大宋:“赵光义不是很谨慎吗?他搞皇位搞的那么小心,怎么对外作战就不知道小心谨慎了?!不知道从多方面探探情报了?!”
【宋昌到了渭桥,发现丞相以下的官员都出来迎接,就回去报告刘恒,刘恒这才继续动身,前往渭桥。
到了渭桥后,周勃等人都来拜见,并且改口称臣,刘恒也下车回礼。
这样就结束了吗?没有,远远没有。
而且,刘恒还面临一个关键问题:没有先例。自始皇帝开创皇帝制度以来,他是第一个藩王登基、而非作为皇太子被皇帝传位的皇帝。不像后世,不论是宫变还是造反还是其他,都已经有了完善的体系和流程。
这时,太尉周勃就进言,想要和刘恒找个时间单独会面。
而刘恒则让属官宋昌很快地进行了回应:“要是太尉所陈的是公事,就请当着众臣的面奏述;要是所陈的是私事,王者是没有私事的。”
那么,周勃想要私下说的事情到底是什么呢?
总之,接下来,他就跪着向刘恒送上了天子玉玺。
刘恒没有接受,而是辞谢,并说这件事应当到代国官邸再行商议。】
(本章完)
【刘盈登基后,就一直郁郁,或许是因为他和母亲政见不合,也或许是因为大权旁落、不在自己手中,总之他对吕雉一直采取了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
刘邦驾崩后,宠妃戚夫人就被吕雉发配到了永巷舂米做苦役,结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了,戚夫人还并没有清醒过来,在永巷总是唱曲:“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对于戚夫人的脑子我们不做评价,但是这显然激怒了吕雉。
汉惠帝元年十二月,一直和刘盈同寝同食、被刘盈所保护的刘如意被杀,随后戚夫人被做成了人彘,得知这一消息的刘盈大病一场,随后日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汉朝初年。
“哈?”刘邦这下是真的被刘盈惊到了,就因为这事!居然就开始饮酒作乐不理朝政了?
高皇帝是个豁达开朗的人,但该心狠手辣的时候,比谁都心狠手辣。
所以,他是真的不能理解,因为戚夫人和刘如意的事情,刘盈居然会颓丧至此,完全一副自我放弃的样子。
纵然戚夫人常年为他所宠爱,纵然刘如意是他目前最心爱的儿子,刘邦也无法理解——相反,他倒是挺理解吕雉的做法的。
虽然刘邦不待见吕雉母子,还想要改立刘如意,但正因为如此,他才更清楚,刘如意就是刘盈最大的、关乎性命的政敌,戚夫人也多有跋扈张扬。在这样的情况下,吕雉做出什么来都不奇怪,倒是刘盈,居然还“同寝同食”去保护刘如意?从他的母亲吕雉手中?
刘邦的心态有点崩,他觉得自己真的不想立刘盈了,哪怕不立刘如意,也不想立刘盈为太子了。
他身边,吕雉的心情比他平静许多,大约是因为这些年已经明确地见识过了刘盈的风格,此时反倒没有像刘邦一样受到太大的打击。她冷笑,是啊,自己的这个儿子,就是这样,会同情一切人,却偏偏从不为自己的母亲、舅家、姐姐着想。
她有什么办法?她只有这一个儿子,连挑选的机会都没有。
同样在座的萧何和张良面面相觑,虽然已经瞧出如今这位大汉太子的性情,但还真没有料到,日后的他居然会是如此行事。
刘盈依旧大受刺激,母后怎能如此?
他把控诉的目光投向吕雉,吕雉依旧不理他,他又看向刘邦,可刘邦还沉浸在“太子居然这样”的心态中,也没有理他。萧何和张良眼观鼻鼻观心,当做什么也没有看到。
【惠帝七年八月,刘盈驾崩,年仅二十四岁,谥号孝惠。
刘盈的死,打乱了吕雉原本的所有规划。面对这样的危机,她只能加强吕家的力量,扩大自己的羽翼来保证自己的统治,于是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统领南北二军,吕家人在朝廷执掌大权;此后,又封立诸吕为王,分封吕氏家族十几人为王为侯,并让刘氏封王都娶了吕氏女为妻。
随后,吕雉立太子刘恭为帝,也就是第一位少帝;后来刘恭对于先前吕雉杀死自己生母、让自己认皇后为母心怀怨愤,被吕雉废掉,改立常山王刘义为皇帝,改名叫刘弘。
高皇后八年,吕雉病重驾崩,一场混乱随之开始。】
汉朝初年。
刘邦咬牙切齿、眼前一黑,刘盈就这么死了?这么轻易这么早就死了?
不就是吕雉干掉了戚夫人和刘如意、又打压其他人吗,刘盈居然就这么承受不住了?这么脆弱吗?还是说,他饮酒作乐,就把自己作死了?身体这么虚弱吗?
你知不知道你一死,给大汉带来的是什么?
不行,他得想个办法,要么找一个能够替代刘盈主要是能够替代吕雉的人,要么改变刘盈,总之不能放任这样的情况再出现。
吕雉则是看着那个自己的举措,废立少帝、让吕家掌握南北二军……这都没什么。但是分封诸吕,这就是最好的选择了吗?
那个自己虽然一直在削弱功臣集团的力量,但,到底还没有达到完全削弱的效果,功臣集团的力量依旧强大,自己死后,吕家的结果完全可以预见,而少帝、包括刘盈的其他儿子们……她冷笑,只怕也要和吕家一起上路了。
脑子一直不算清楚的只有刘盈一个,那些刘姓封王和功臣们,可没有一个是什么心怀慈悲之辈。
【齐王刘襄发难于外,陈平、周勃响应于内,刘氏诸王遂群起而杀诸吕,吕氏一族男女“无少长皆斩之”,吕家女的子嗣同样被尽数诛杀;
对于刘盈的几个儿子,大臣认为吕雉所立的后少帝和另外两个刘盈庶子均不是刘盈亲生,于是先废后杀少帝刘弘,其后又将刘盈的子嗣全部诛杀。
废了少帝,自然要选立一位新的皇帝。究竟该选谁呢?
经过商讨,在混乱中起兵诛吕的刘肥长子、刘邦长孙的齐王刘襄被排除在外,因为“今齐王母家驷,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他母家的力量太大了,不好处理;
随后,刘邦的第七子、继承了英布的封地和封号的淮南王刘长也被排除,因为他“以为少,母家又恶”,年纪不大,母家又很有能力和想法。
最后刘恒就被推选了出来,他是刘邦现存于世的最年长的儿子,又“仁孝宽厚”,且“太后家薄氏谨良”,于是一起暗中派人去代地召刘恒来京城。】
汉朝,惠帝年间。
吕雉指着天幕中少帝等人被诛杀的场景,对刘盈冷声道:“皇帝,看到了吗?看到你的儿子、他们的下场了吗?看到吕家的下场了吗?”
“这样的斗争,没有人会放过对手,朕还是不算狠心的,并没有株连那些人的家人。而我们的结果呢?”她看着刘盈,“吕家的结局朕不意外,毕竟吕家终究是外戚而非皇族,但是你的子嗣,同样不会被剩下一个!纵使,他们是刘家人。”
大臣们会留下刘盈的儿子吗?怎么可能。他们废掉少帝的理由是非惠帝血脉,否则并没有正当的废帝理由,但到底是不是惠帝的血脉他们不知道吗?
既然如此,又怎能留下惠帝的子嗣,作为他们的隐患呢?到时候,追根溯源,是他们杀掉了惠帝一脉,又是他们迎小宗入大宗,只要还有惠帝子嗣存活,他们就一天不能安心。
刘盈依旧沉默。
吕雉也不愿意管他到底在想什么,左右这些年她也已经看明白了。
而说到底,刘盈最大的作用就是活着,活着作为一个皇帝的身份,并且生下子嗣;而自己的最大目标也是活着,活得长久一些,只要自己的寿命足够,能够撑到下一代被培养出来,问题就会少很多。
汉朝初年。
刘邦看着大臣们商议究竟推举谁为皇帝的场面,冷冷地笑了一声。
他确实不是很喜欢刘盈,也和吕雉关系不是很好,也更在意大汉江山,只要皇位上坐着的是他刘家人,他就可以允许。
但这些并不意味着他能够允许大臣们对自己的儿子挑挑拣拣,挑拣的条件还是母家的势力是否容易掌控——什么吕氏的问题,功臣集团们实际上还是希望大权能够被自己掌握,而有了更亲近的母家,皇帝还会愿意放给他们多少权力?
哪怕为了制衡,皇帝都会给外戚一部分力量。大臣挑来挑去,最后选中刘恒的原因,不就是因为他“仁孝宽厚”——好说话好掌控好糊弄;母家薄氏“谨良”——没什么势力也没什么能力。
刘邦咬牙,看来他也要争取多活几年,多削一削功臣集团,顺便要是能够解决外戚和太子的问题就更好了。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看到天幕又说起当初那些大臣们挑中自己继位的过程,不在意地笑笑。
他自是知道这些人心中究竟打着什么算盘,虽然拥立刘家天下不假,但是总也想要挑选一个,怎么说,温顺的、听话的、能够让他们享受充分的荣光和自由的皇帝。
这样一来,皇帝本人性情是一回事,是否有外戚力量与他们争锋同样也很重要,毕竟,只要局势没有崩坏,对于皇帝而言,外戚始终是一种非常非常好用的力量。
起码他大汉是这样。
而高皇帝当年,打的本就是这个主意,只可惜,惠帝死的太早了,才让一切走向了无可挽回的终局。
同样可惜的是,虽然薄家确实势弱、难以掀起风浪,但他刘恒可不是那些大臣们心目中的“仁孝宽厚”、温顺听话的人啊。
他看向自己的太子,见刘启疑惑,没有说什么,只是拍拍他,让他专心观看天幕。
自己这个为了稳定人心立下的太子,现在看来,同样也不是什么好说话的人。
至于再往后的那个武帝……想着想着,刘恒的笑容真切许多——汉家皇帝和诸侯大臣的博弈,一段时间内,看来都是皇帝占据上风啊。
【在这个节骨眼上,让人进京,这其中的意味明明白白、十分清楚,这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馅饼直接砸到了自己身上!
按照大臣们的想法,和他们对于刘恒这个人的理解,刘恒在知道有这样天大的机缘后,就应该喜不自胜、感激涕零,随后立刻进京继承皇位,他们也能随之施展手段。
那么,刘恒到底是什么反应呢?】
各个朝代,知道这一事情过程的人都纷纷面带笑意,有些甚至笑出了声——如果刘恒就这么决定前往京城,那他就不是汉文帝了。
而哪怕是位于汉文帝时期之前对此并不了解的秦朝和汉朝,同样对于大臣们的设想嗤之以鼻:世界上的事情,真的就能像大臣们设想的一般发展吗?怎么可能!若是当真如此,也应该先按照皇帝的想法来发展才对。
【刘恒的反应很简单:怀疑。
他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人,京城突然来人就要让自己进京继承皇位——可信吗?
为什么抛弃了其他人不选,偏偏选了自己?毕竟,此次事件出力最大的可是齐王刘襄,而自己不过是偏僻之地的代王罢了,会有这样的好运吗?
就算这样的消息是真实的,刘恒也同样心存疑虑,馅饼确实是真的,但这样一个馅饼自己能够接住吗?不会被砸死或者噎死吗?
于是,刘恒和属臣们商讨。以代国郎中令张武为首的人认为有诈,提议刘恒用患病不能前往为由推辞,同时观察局势的变化;而中尉宋昌则认为刘氏江山稳固,没有什么性命之忧的陷阱,不必有所顾虑。
刘恒又去占卜,结果得到了一个占卜之人即将成为“天王”,也就是天子的结果。
这样的情况,让刘恒决定去京城。
但在动身之前,他还让自己的舅舅薄昭先去了京城一趟,见了绛侯周勃,得到了确切的消息,并回来汇报给了刘恒。
刘恒这才放了些心,让宋昌陪乘,又带了张武等六人驱车前往长安。
到了高陵,刘恒再次停下,让宋昌先去长安看看情况如何,是否有变。】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赞叹于刘恒的缜密心思和小心谨慎:“若文帝没有这样的心思,怕是汉家当真就要落入了那些大臣之手。”何况,各地还有取代了异姓诸侯王的同姓诸侯王虎视眈眈。
这样的汉朝,还能够创造出文景之治、以及武帝北征匈奴、还有昭宣中兴的光彩吗?
想着想着,毕竟是大宋的皇帝,赵匡胤的思路自然又搭上了大宋:“赵光义不是很谨慎吗?他搞皇位搞的那么小心,怎么对外作战就不知道小心谨慎了?!不知道从多方面探探情报了?!”
【宋昌到了渭桥,发现丞相以下的官员都出来迎接,就回去报告刘恒,刘恒这才继续动身,前往渭桥。
到了渭桥后,周勃等人都来拜见,并且改口称臣,刘恒也下车回礼。
这样就结束了吗?没有,远远没有。
而且,刘恒还面临一个关键问题:没有先例。自始皇帝开创皇帝制度以来,他是第一个藩王登基、而非作为皇太子被皇帝传位的皇帝。不像后世,不论是宫变还是造反还是其他,都已经有了完善的体系和流程。
这时,太尉周勃就进言,想要和刘恒找个时间单独会面。
而刘恒则让属官宋昌很快地进行了回应:“要是太尉所陈的是公事,就请当着众臣的面奏述;要是所陈的是私事,王者是没有私事的。”
那么,周勃想要私下说的事情到底是什么呢?
总之,接下来,他就跪着向刘恒送上了天子玉玺。
刘恒没有接受,而是辞谢,并说这件事应当到代国官邸再行商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