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团结”、“严肃活泼”,八个红色草书大字分列纺织厂大门两侧。
魏凯利特意停下脚步,抬眼细细打量,问道:“这是那位的字吧?”
谢前进点头称是,然后沉默不语,明显不愿谈这个话题。
魏凯利倒也理解他们的顾虑,轻轻地颔首赞道:“好!”
林维桢一向不喜草书,总觉得过于抽象,大多数人如果事先不了解,根本就不知道写的是什么,反正欣赏不来,搞不懂魏凯利赞的是字好,还是人好。
走进海洲纺织厂,其他的暂且不提,林维桢印象最深的便是它的“苏式”风格建筑群了,甚至在树丛后看到了几栋“苏式”红顶小洋楼。
厂房是包豪斯风格设计,材料一律采用红砖红瓦,外墙涂的红漆,放眼望去一片红。
与普通民房不同的是,厂房的正门开在山墙一侧,每座厂房正门上方的山墙上,都镶嵌着一颗立体的黄色五角星,与红墙交相辉映,颇具革命气息。
眼前的这间厂房是纺纱车间,目测占地面积有上千平米,外墙似乎很久没清理过了,残留着一片一片的青苔。
车间内传来嗡嗡的巨大噪音,除了纺织厂的人习以为常外,其他人都忍不住捂起了耳朵。
耳朵里塞上棉花,在纱纺车间转了一圈,车间里还贴着“两个凡是”的标语。然后去了噪音更大的纺织车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纺织车间里居然贴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标语。
如此走马观花地参观完七八个车间,厂长满脸期待地看着魏凯利,试探问:“魏先生,您看我们厂怎么样?”
魏凯利闻言有些哭笑不得,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沉吟了几秒钟,委婉道:“钟厂长,您可能不知道,我是做印刷生意的,对纺织工业并不熟悉”。
钟厂长听到这话后,心里一沉,脸色也变了,既然不做纺织生意,你来我们纺织厂干啥,害得我一大早组织工人打扫工厂,没这么玩人的!
谢前进见状赶紧出来打圆场,“钟厂长,魏先生是归国华侨,我今天陪他来只是为了参观海州的工厂,虽然魏先生不做纺织生意,但不妨碍大家互相交流经验,共同进步嘛”。
钟厂长挤了一个比哭还难看的微笑,苦涩道:“谢市长说的是,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啊哈哈……”。
别人不了解纺织厂的状况,钟厂长心里却最清楚,所有的设备基本上是二十多年前从苏联买来的,老化严重,动不动就趴窝。技术更是从来没更新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低下。
钟厂长读过《资本论》,知道马克思的“惊险一跃”之说,但他想不通,为什么社会主义也有这种“惊险一跃”?
纺织厂现在最大问题就是东西生产出来却卖不出去,生产多少赔多少,生产的越多赔的就越多。因此,厂里的纺纱、纺织车间加起来一共十多个,平时却只有四五个车间开工,以保证最低产量的正常生产,完全是做给上面看。今天为了迎接魏凯利一行人参观,更是破天荒的开工了一半车间,想想半天来的损失,钟厂长就心疼不已。
昨天深夜接到市府秘书的电话,说今天有个美籍华人来厂里参观,让他做好接待工作。他以为对方是来洽谈投资的,于是欣喜若狂地连夜召开会议,安排第二天的招待事宜。谁能想到,人家真的只是来参观,根本没有投资意向!
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钟厂长也没了作陪的心思,一行人草草地结束了参观。
下午去的是“八一”机械厂,该厂主营业务是机械加工,比如齿轮,花键轴,农机配件加工,顺便还经营农机和汽车维修。
就林维桢所知,海州能拿出手的工厂也就这两个,但显然都不合魏凯利的胃口,再说魏凯利是否打算投资还是个未知数。
林维桢倒是理解魏凯利的心思,第一次回国主要目的是探亲,顺便探探路,看看这里的投资环境,至于是否投资,他肯定不会马上下决定。
一个成功商人所必需的品质,就是任你说的天花乱坠,不动如山,一旦看到投资价值,毫不犹豫地出手。
在这里,林维桢见到了谭山的二儿子谭耀祖,他现在是“八一”机械厂三车间的车间主任,此时穿着深蓝色的工装站在欢迎人群里,冲林维桢笑着打招呼。
两人上次见面还是78年的春节,之后林维桢参军,去年退伍回农场一直到开学,谭耀祖也没回过家,只听杨婶说他工作忙。
“八一”机械厂目前的情形,确实称得上繁忙,六个车间全部开工,而且明显不是做样子给外人看,完全是正常生产,一车车物料拉入车间,一车车的产品被推出来运到仓库,仓库外面有不少车辆等着拉货,装满一车直接拉走。
车间里干净整洁,待加工的物料整齐地堆在角落里。设备虽然都是些老掉牙的,但保养良好,工人们操作熟练,一切井然有序,单这一点就说明这个老牌的机械厂比海洲纺织厂的管理水平强多了。
虽然不懂机械加工,但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魏凯利一边参观一边不断地点头,还不时地开口询问。
谢前进见状心里一喜,有戏!马上给机械厂的王厂长使了个眼色,这种机会还不抓住?
可“八一”机械厂的王厂长却另有心思,机械厂要设备有设备,要技术有技术,要人才有人才,生意好着呢,这不,刚下线的产品直接在仓库门口就被买走了,全场上下1000多号人不愁吃不愁喝,活得滋润无比,凭什么要让外人来分蛋糕吃?
正因如此,王厂长的态度跟纺织厂钟厂长恰恰相反,不冷不热,很少开口,介绍工作更是扔给车间主任。原本他不打算出面接待,能亲自作陪,还是看在谢前进的面子上,所以此时他对谢前进的眼色视而不见。
一天的参观行程结束,期间魏凯利嘴上不停地说“好”或者“不错”,似乎对两家工厂的评价颇高,可谢前进却有些摸不清魏凯利的心思。
自家事自家知,海州工业底子是什么模样,谢前进这个一把手市长最了解,所以心里清楚魏凯利肯定是讲客套。即便如此,谢前进还是抱着万分之一的侥幸心理,希望魏凯利能表示一下投资意愿。
魏凯利以“今天有点累”为由谢绝了谢前进的宴请,坐着伏尔加回到云台宾馆。
今天的行程确实比较紧张,连轴参观了两家工厂十几个车间,车间里噪音大、环境差,林维桢回到房间后还感觉耳膜发痒,洗脸时发现鼻孔里全是黑色的纤维,早知如此,真应该准备个口罩戴着。
刚擦完脸,魏凯利父子敲门进来。
魏凯利特意停下脚步,抬眼细细打量,问道:“这是那位的字吧?”
谢前进点头称是,然后沉默不语,明显不愿谈这个话题。
魏凯利倒也理解他们的顾虑,轻轻地颔首赞道:“好!”
林维桢一向不喜草书,总觉得过于抽象,大多数人如果事先不了解,根本就不知道写的是什么,反正欣赏不来,搞不懂魏凯利赞的是字好,还是人好。
走进海洲纺织厂,其他的暂且不提,林维桢印象最深的便是它的“苏式”风格建筑群了,甚至在树丛后看到了几栋“苏式”红顶小洋楼。
厂房是包豪斯风格设计,材料一律采用红砖红瓦,外墙涂的红漆,放眼望去一片红。
与普通民房不同的是,厂房的正门开在山墙一侧,每座厂房正门上方的山墙上,都镶嵌着一颗立体的黄色五角星,与红墙交相辉映,颇具革命气息。
眼前的这间厂房是纺纱车间,目测占地面积有上千平米,外墙似乎很久没清理过了,残留着一片一片的青苔。
车间内传来嗡嗡的巨大噪音,除了纺织厂的人习以为常外,其他人都忍不住捂起了耳朵。
耳朵里塞上棉花,在纱纺车间转了一圈,车间里还贴着“两个凡是”的标语。然后去了噪音更大的纺织车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纺织车间里居然贴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标语。
如此走马观花地参观完七八个车间,厂长满脸期待地看着魏凯利,试探问:“魏先生,您看我们厂怎么样?”
魏凯利闻言有些哭笑不得,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沉吟了几秒钟,委婉道:“钟厂长,您可能不知道,我是做印刷生意的,对纺织工业并不熟悉”。
钟厂长听到这话后,心里一沉,脸色也变了,既然不做纺织生意,你来我们纺织厂干啥,害得我一大早组织工人打扫工厂,没这么玩人的!
谢前进见状赶紧出来打圆场,“钟厂长,魏先生是归国华侨,我今天陪他来只是为了参观海州的工厂,虽然魏先生不做纺织生意,但不妨碍大家互相交流经验,共同进步嘛”。
钟厂长挤了一个比哭还难看的微笑,苦涩道:“谢市长说的是,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啊哈哈……”。
别人不了解纺织厂的状况,钟厂长心里却最清楚,所有的设备基本上是二十多年前从苏联买来的,老化严重,动不动就趴窝。技术更是从来没更新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低下。
钟厂长读过《资本论》,知道马克思的“惊险一跃”之说,但他想不通,为什么社会主义也有这种“惊险一跃”?
纺织厂现在最大问题就是东西生产出来却卖不出去,生产多少赔多少,生产的越多赔的就越多。因此,厂里的纺纱、纺织车间加起来一共十多个,平时却只有四五个车间开工,以保证最低产量的正常生产,完全是做给上面看。今天为了迎接魏凯利一行人参观,更是破天荒的开工了一半车间,想想半天来的损失,钟厂长就心疼不已。
昨天深夜接到市府秘书的电话,说今天有个美籍华人来厂里参观,让他做好接待工作。他以为对方是来洽谈投资的,于是欣喜若狂地连夜召开会议,安排第二天的招待事宜。谁能想到,人家真的只是来参观,根本没有投资意向!
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钟厂长也没了作陪的心思,一行人草草地结束了参观。
下午去的是“八一”机械厂,该厂主营业务是机械加工,比如齿轮,花键轴,农机配件加工,顺便还经营农机和汽车维修。
就林维桢所知,海州能拿出手的工厂也就这两个,但显然都不合魏凯利的胃口,再说魏凯利是否打算投资还是个未知数。
林维桢倒是理解魏凯利的心思,第一次回国主要目的是探亲,顺便探探路,看看这里的投资环境,至于是否投资,他肯定不会马上下决定。
一个成功商人所必需的品质,就是任你说的天花乱坠,不动如山,一旦看到投资价值,毫不犹豫地出手。
在这里,林维桢见到了谭山的二儿子谭耀祖,他现在是“八一”机械厂三车间的车间主任,此时穿着深蓝色的工装站在欢迎人群里,冲林维桢笑着打招呼。
两人上次见面还是78年的春节,之后林维桢参军,去年退伍回农场一直到开学,谭耀祖也没回过家,只听杨婶说他工作忙。
“八一”机械厂目前的情形,确实称得上繁忙,六个车间全部开工,而且明显不是做样子给外人看,完全是正常生产,一车车物料拉入车间,一车车的产品被推出来运到仓库,仓库外面有不少车辆等着拉货,装满一车直接拉走。
车间里干净整洁,待加工的物料整齐地堆在角落里。设备虽然都是些老掉牙的,但保养良好,工人们操作熟练,一切井然有序,单这一点就说明这个老牌的机械厂比海洲纺织厂的管理水平强多了。
虽然不懂机械加工,但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魏凯利一边参观一边不断地点头,还不时地开口询问。
谢前进见状心里一喜,有戏!马上给机械厂的王厂长使了个眼色,这种机会还不抓住?
可“八一”机械厂的王厂长却另有心思,机械厂要设备有设备,要技术有技术,要人才有人才,生意好着呢,这不,刚下线的产品直接在仓库门口就被买走了,全场上下1000多号人不愁吃不愁喝,活得滋润无比,凭什么要让外人来分蛋糕吃?
正因如此,王厂长的态度跟纺织厂钟厂长恰恰相反,不冷不热,很少开口,介绍工作更是扔给车间主任。原本他不打算出面接待,能亲自作陪,还是看在谢前进的面子上,所以此时他对谢前进的眼色视而不见。
一天的参观行程结束,期间魏凯利嘴上不停地说“好”或者“不错”,似乎对两家工厂的评价颇高,可谢前进却有些摸不清魏凯利的心思。
自家事自家知,海州工业底子是什么模样,谢前进这个一把手市长最了解,所以心里清楚魏凯利肯定是讲客套。即便如此,谢前进还是抱着万分之一的侥幸心理,希望魏凯利能表示一下投资意愿。
魏凯利以“今天有点累”为由谢绝了谢前进的宴请,坐着伏尔加回到云台宾馆。
今天的行程确实比较紧张,连轴参观了两家工厂十几个车间,车间里噪音大、环境差,林维桢回到房间后还感觉耳膜发痒,洗脸时发现鼻孔里全是黑色的纤维,早知如此,真应该准备个口罩戴着。
刚擦完脸,魏凯利父子敲门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