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阵图
明朝,洪武十三年。
开始依旧是惯例地嘲笑赵光义,惊叹他的高超车技。
笑完,湘王朱柏可能是突发奇想:“宋太宗这个叫环河北驴车拉力赛,那四哥靖难也可以叫做……北京-南京折返赛马运动!”
“……”这似乎是一个冷笑话,一时间殿内落针可闻,风吹进来的声音都能听见。
朱棣莫名觉得仿佛有万箭扎心,随后一阵风吹过,把他随风吹散,化成一地碎渣。
朱标也有些牙疼,朱柏还小,不能太严厉:“十二啊,你想的很有趣,不过还是要多学习一些名家典籍,那样才能想出更好的……”
“我懂,大哥,”朱柏斗志昂扬,“我一定会好好读书,然后给四哥靖难想一个更好的名字!”
不,你还是不要想了,真的。朱棣痛苦闭眼。等等,他想到了一个把这群混蛋兄弟们的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走的好办法!
朱棣急忙开口:“这赵光义别的不说,逃跑能力是真的厉害,有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在前面,那个明英宗朱祁镇是怎么被俘虏的?”跑也不会吗?
这话一出,所有人的注意力果然都转移到了朱祁镇身上。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终于缓过劲儿来,实际上,在讲到赵光义跑到金台顿还没有停下的时候,他就冷静下来了。
他活动活动身体,叫人重新奉了一杯茶上来,咕咚咕咚一饮而尽,总算感觉自己的脑袋清醒过来,不由长长的呼了一口气。
看着被扔在角落里,经过多次肉体打击、又听到自己的事迹,现在宛若一条风干咸鱼的赵光义,他冷笑道:“好啊,好一个高梁河车神,好一个环河北驴车拉力赛,等讲完你,我们的宋太宗,朕就让你去来一场环河北驴车拉力赛,绝不能辜负了你车神的名头,也不会让历史上失去这么一个精彩的驴车拉力赛!”
宛若咸鱼的赵光义听到这话,原本双目无神的死鱼眼陡然瞪大,不,不能这样——但他被捆得牢牢的,一番挣扎也只想咸鱼想要翻身,最终什么也做不到。
赵德昭三人也恍恍惚惚,对视一眼,都觉得如坠梦中:爹爹/大哥这是已经气疯了吧?
太平兴国三年。
本来这个时空的赵光义还在自我洗脑:那不是朕做的,朕还什么都没做,所以这些和朕都没关系,朕已经知道了会发生什么,所以朕绝对不会犯相同的错误,朕肯定能取得真正辉煌的成就……
由于强大的自我说服能力,使得他没有像淳化四年的那个自己一样,在讲高梁河的时候就气晕过去,但这也并没有让他好多少——在说出了“环河北驴车拉力赛”这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词语时,他终究是支撑不住,喉口泛甜,眼前发晕,先是一口血喷了出来,接着两眼一翻,不省人事。
他比淳化四年的自己幸运的一点在于,他身边的内侍王继恩此时并没有因为不敢听天幕中的内容而跪伏在地,所以能够第一时间接住他倒下的身躯,没有让他直愣愣地栽倒在冰凉的大殿石砖上。
身体出问题的不止各个时空的赵光义,还有宋朝的后继之君们,只不过,由于身体原因,有几位皇帝在其中格外突出。
【纵观赵光义整个逃跑过程,实在让人不得不感叹,他真的好能跑!好有天赋!不愧是高梁河车神!
当年其他各个朝代的一些皇帝们要也有他这样的跑路水平,也不至于被敌人包围俘虏了,嗯,特别是某几个宋朝的皇帝。
扯远了,虽然赵光义已经跑回了京城,但此次征讨幽州的事情并没有结束。
赵光义确实跑的快,可是他跑得快是快了,却与宋朝大部队分开失联了。
在他日夜兼程地转进过程中,不少将领们联系不上他,也没有人知道他的情况到底如何,于是,自然而然地,大家就想到他会不会已经驾崩,所以才无法联系。
产生这种想法其实很正常,接着很正常的,大家就开始想要是真的赵光义已经死了,宋朝该怎么办?那就只能让太祖之子继位、安定人心了!
于是一些将领开始商议要不要拥立赵德昭继承皇位。
尴尬的是,赵光义没死,随后也传来了消息,这件事件便不了了之。但他们不了了之了,赵光义可还记得啊!
于是等到回到京城,赵光义因为幽州大败,心怀怨愤,不仅不对北征幽州进行赏赐,连之前许诺的太原之战的封赏也不想给,军中一时群情哗然。
赵德昭见此,也觉得不行,于是就向赵光义上谏说:“当先行太原之赏,再行幽州失律之罚。”
赵光义顿时大怒,一方面是因为赵德昭触及到了他不想提的事情,一方面就是想到了当时将领们想要拥立赵德昭的事情,于是嘲讽道:“待汝自为天子,赏未晚也!”
听了这话,赵德昭还能怎么办?赵光义明显对他心怀杀意,而他并没有能与之相抗衡的力量,于是回府后就自刎而死。
这也是我们之前说的赵德昭之死。】
宋朝,开宝元年。
赵德昭气得浑身发抖,连抬起来指着赵光义的手都在抖:“我看二叔就是因为自己有继位问题,才这么怀疑我!”爹爹绝对是你害死的!
不用他说,赵匡胤也已经领会到了他话语中的未尽之意。只不过,此时的赵匡胤对此已经免疫了,不就是弄死了他,又弄死了他儿子吗?早就知道了,况且,他还把一母同胞的弟弟都搞死了。
不过,赵光义居然能不给有功将领封赏,还是有点出乎他的意料的。
现在的赵匡胤,只遗憾天幕中的那个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剥夺掉赵光义手中的爵位官职权力,为什么没有早点历练儿子、给儿子培植力量,而是一再纵容。纵容到最后,自己被搞死,自己的儿子也没有丝毫抵抗之力,只能一死了之。
只有这样,他的孙辈才能好好地活下去。
不过宋朝的皇帝被俘虏了?还不止一个?
【当然,虽然遭受了挫败,但赵光义是一个一遇到困难,就不敢前行的人吗?
其实有点。
但此次战败,他并不认为自己出了多大的问题,也不认为宋朝军队有什么不对,只觉得如果在给他一次机会,他就一定能!拿下燕云!大败辽国!
他是如此坚信的,也是如此行动的。】后周,显德五年。
柴荣差点没有维持住自己的养气功夫,他笑着看着赵匡胤:“香孩儿啊,朕很想见见你这个弟弟,就现在。”当然,话说的没什么,实际意思在场众人都明白:朕想打你弟弟一顿,就现在!
赵匡胤丝毫没有求情:“能面见陛下,与陛下同观,是臣弟的荣幸。”他也想打赵光义,好几顿!
柴荣当下就派出侍卫,叫他们以最快速度把赵光义带进宫,最好绑起来。
【不过在赵光义彻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之前,已经有一件事发生了,也让他发挥了部分主观能动性。
那就是辽朝进攻宋朝的满城之战。
先前提到,一路逃到定州的赵光义脑子总算恢复了清醒,意识到辽军极有可能反攻,于是留下来一批武将镇守定州、镇州、关南等地。
果不其然,辽朝大举反攻,数万兵马共分两路:东路由韩匡嗣、惕隐耶律休哥、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等率领,从平原一路南下;西路由南京统军使耶律善补率领,绕山而行,从山后向宋朝进军。
而宋军将领通过提前预判,已经提前集结。镇州守将刘延翰率领自己的部下急行二百多里,在满城北部的徐河边布防,关南守将崔彦进率领自己的部下沿着长城口秘密绕到了辽军的背后,准备夹击辽军。
此时,辽军驻扎在满城西边。不多时,崔翰、李汉琼也带着部下抵达了徐河。
兵马集齐、将帅俱在,宋军就开始列阵,八万主力分成八个阵,各个阵相距一里左右,正面迎击辽军。】
看到这里,已经有人觉察出不对了:“若所料不错,那辽军乃北方游牧之军,军中必多骑兵,且擅于冲杀……”这宋军列成这样的阵型,别说迎战辽军了,更有可能的是被辽军骑兵顺势包了饺子、全军覆灭吧?
难不成,这宋朝不仅皇帝不行,连这么多将领也都是酒囊饭袋?
【这阵法显然有问题。但是,这并不是因为将领们都不懂军事、各个草包。
实际上,他们只是在执行命令。谁的命令呢?自然是赵光义的。虽然赵光义没有亲临前线,但这妨碍他远程指挥吗?当然不了。再远的距离,也不影响赵光义进行前线微操。
在辽军进攻前,预料到会有战争的赵光义不仅派遣了将领,还带来了自己的指示:此战,要按照我布下的阵图来打,这就是阵图,叫做“平戎万全阵”,非常棒!
将领们能怎么办?在宋朝的军队制度下,尤其是赵光义时期的军队制度下,自然只能乖乖听命,按照赵光义的指示来陈列军阵。】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简直是瞠目结舌,他看着神迹,又看了眼赵光义,再看看自己的弟弟和儿子们,数次张开嘴又闭上,说不出一句话来。
预授阵图?远程微操?让将领依照你的指示来打一场仗?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时候,你是在京城吧?京城,离满城,有多远?千里之远!你如何指挥作战?你是没打过仗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吗?
赵光义……没病吧?不,还是有病。
赵匡胤最终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因为只有这个结论才能让他觉得能够逻辑通顺,否则只能是自己疯了。
赵光义也觉得自己要疯了。不说未来的自己为什么会干出这种事情,只说现在——赵匡胤先是饱含震惊地看了他一眼,随后再转过来的目光就变成了不可思议,还带着几分同情、几分了悟……
明朝,永乐十六年。
朱棣看着赵光义预授阵图、远程指挥,也心有戚戚焉。他毕竟是马上打的天下,因而对于将领也更能共情,同样也更理解如果遇到这么一个顶头上司,将会有多痛苦。
“可惜,”他叹了口气,满是对宋朝有为将领的同情与惋惜,“这套制度,日后不仅没有被取缔,反而还会发扬光大。”
唐朝,贞观三年。
李世民看着宋朝将领的不幸遭遇,突然对父亲李渊升起了一股感激之情——好歹他耶耶只是想要临时撤兵,还没有非得亲自指挥打仗、对他如何领兵指手画脚啊!
有这赵光义一对比,他耶耶都更加英明神武了呢。
【当然,宋朝的将领们并非无能之辈,也并非盲目遵从皇帝,最起码,现在这一群人不是如此。
这个平戎万全阵一出,将领如何先不论,底层的兵卒就已经开始惶惶不安。他们有着充足的作战经验,虽然不能作为一军之首率领众人,但起码的军事常识还是有的。他们知道,这样的阵法,明显不可行!
那么将领们是怎样的情况呢?
右龙武将军赵延进登高瞭望,仔细观察了辽军的情况,觉得己方不能用这个军阵。于是,冒着违背皇命更改战阵的罪名,申请改变阵型,把兵力都集中起来。
当然,这个决定无法立刻实现。宋军内部也出现了激烈的讨论,最后监军李继隆和崔翰都同意此事,并力主自己担下罪责,宋军才改变了阵法。
随后,通过诈降让辽军放松,趁机突袭,宋军击溃辽军,获得了胜利。】
秦朝。
对于宋朝将领的情况嬴政不置可否。
天幕的意思很明确,虽然此次将领们没有死板地遵循阵图,而是宁可违背旨意也要随机应变、保住胜利,但这并不是宋朝的全部,其后必定有人遵从阵图,而结果很可能就是一场惨败。
不然,那宋朝为何一直往南跑?哦,不对,看赵光义的情况,也有可能是他们的皇帝有毛病。
始皇帝反而对底层士卒的反应颇为赞赏:“纵观天下,虽朕之朝堂多为能力超群之人,但支撑起大秦基业的,更是一代代秦国黔首。”就像农耕之事,高居于朝堂之上的诸公,未必能够比得过一直俯身田地的积年老农。
而大秦,需要的正是这些基层力量!嗯,培养能够治理六国地区的基层小吏,也可以从大秦普通百姓中选择,虽然以往也是如此,但今日不同往日,可以更加扩大一些范围。
(本章完)
明朝,洪武十三年。
开始依旧是惯例地嘲笑赵光义,惊叹他的高超车技。
笑完,湘王朱柏可能是突发奇想:“宋太宗这个叫环河北驴车拉力赛,那四哥靖难也可以叫做……北京-南京折返赛马运动!”
“……”这似乎是一个冷笑话,一时间殿内落针可闻,风吹进来的声音都能听见。
朱棣莫名觉得仿佛有万箭扎心,随后一阵风吹过,把他随风吹散,化成一地碎渣。
朱标也有些牙疼,朱柏还小,不能太严厉:“十二啊,你想的很有趣,不过还是要多学习一些名家典籍,那样才能想出更好的……”
“我懂,大哥,”朱柏斗志昂扬,“我一定会好好读书,然后给四哥靖难想一个更好的名字!”
不,你还是不要想了,真的。朱棣痛苦闭眼。等等,他想到了一个把这群混蛋兄弟们的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走的好办法!
朱棣急忙开口:“这赵光义别的不说,逃跑能力是真的厉害,有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在前面,那个明英宗朱祁镇是怎么被俘虏的?”跑也不会吗?
这话一出,所有人的注意力果然都转移到了朱祁镇身上。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终于缓过劲儿来,实际上,在讲到赵光义跑到金台顿还没有停下的时候,他就冷静下来了。
他活动活动身体,叫人重新奉了一杯茶上来,咕咚咕咚一饮而尽,总算感觉自己的脑袋清醒过来,不由长长的呼了一口气。
看着被扔在角落里,经过多次肉体打击、又听到自己的事迹,现在宛若一条风干咸鱼的赵光义,他冷笑道:“好啊,好一个高梁河车神,好一个环河北驴车拉力赛,等讲完你,我们的宋太宗,朕就让你去来一场环河北驴车拉力赛,绝不能辜负了你车神的名头,也不会让历史上失去这么一个精彩的驴车拉力赛!”
宛若咸鱼的赵光义听到这话,原本双目无神的死鱼眼陡然瞪大,不,不能这样——但他被捆得牢牢的,一番挣扎也只想咸鱼想要翻身,最终什么也做不到。
赵德昭三人也恍恍惚惚,对视一眼,都觉得如坠梦中:爹爹/大哥这是已经气疯了吧?
太平兴国三年。
本来这个时空的赵光义还在自我洗脑:那不是朕做的,朕还什么都没做,所以这些和朕都没关系,朕已经知道了会发生什么,所以朕绝对不会犯相同的错误,朕肯定能取得真正辉煌的成就……
由于强大的自我说服能力,使得他没有像淳化四年的那个自己一样,在讲高梁河的时候就气晕过去,但这也并没有让他好多少——在说出了“环河北驴车拉力赛”这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词语时,他终究是支撑不住,喉口泛甜,眼前发晕,先是一口血喷了出来,接着两眼一翻,不省人事。
他比淳化四年的自己幸运的一点在于,他身边的内侍王继恩此时并没有因为不敢听天幕中的内容而跪伏在地,所以能够第一时间接住他倒下的身躯,没有让他直愣愣地栽倒在冰凉的大殿石砖上。
身体出问题的不止各个时空的赵光义,还有宋朝的后继之君们,只不过,由于身体原因,有几位皇帝在其中格外突出。
【纵观赵光义整个逃跑过程,实在让人不得不感叹,他真的好能跑!好有天赋!不愧是高梁河车神!
当年其他各个朝代的一些皇帝们要也有他这样的跑路水平,也不至于被敌人包围俘虏了,嗯,特别是某几个宋朝的皇帝。
扯远了,虽然赵光义已经跑回了京城,但此次征讨幽州的事情并没有结束。
赵光义确实跑的快,可是他跑得快是快了,却与宋朝大部队分开失联了。
在他日夜兼程地转进过程中,不少将领们联系不上他,也没有人知道他的情况到底如何,于是,自然而然地,大家就想到他会不会已经驾崩,所以才无法联系。
产生这种想法其实很正常,接着很正常的,大家就开始想要是真的赵光义已经死了,宋朝该怎么办?那就只能让太祖之子继位、安定人心了!
于是一些将领开始商议要不要拥立赵德昭继承皇位。
尴尬的是,赵光义没死,随后也传来了消息,这件事件便不了了之。但他们不了了之了,赵光义可还记得啊!
于是等到回到京城,赵光义因为幽州大败,心怀怨愤,不仅不对北征幽州进行赏赐,连之前许诺的太原之战的封赏也不想给,军中一时群情哗然。
赵德昭见此,也觉得不行,于是就向赵光义上谏说:“当先行太原之赏,再行幽州失律之罚。”
赵光义顿时大怒,一方面是因为赵德昭触及到了他不想提的事情,一方面就是想到了当时将领们想要拥立赵德昭的事情,于是嘲讽道:“待汝自为天子,赏未晚也!”
听了这话,赵德昭还能怎么办?赵光义明显对他心怀杀意,而他并没有能与之相抗衡的力量,于是回府后就自刎而死。
这也是我们之前说的赵德昭之死。】
宋朝,开宝元年。
赵德昭气得浑身发抖,连抬起来指着赵光义的手都在抖:“我看二叔就是因为自己有继位问题,才这么怀疑我!”爹爹绝对是你害死的!
不用他说,赵匡胤也已经领会到了他话语中的未尽之意。只不过,此时的赵匡胤对此已经免疫了,不就是弄死了他,又弄死了他儿子吗?早就知道了,况且,他还把一母同胞的弟弟都搞死了。
不过,赵光义居然能不给有功将领封赏,还是有点出乎他的意料的。
现在的赵匡胤,只遗憾天幕中的那个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剥夺掉赵光义手中的爵位官职权力,为什么没有早点历练儿子、给儿子培植力量,而是一再纵容。纵容到最后,自己被搞死,自己的儿子也没有丝毫抵抗之力,只能一死了之。
只有这样,他的孙辈才能好好地活下去。
不过宋朝的皇帝被俘虏了?还不止一个?
【当然,虽然遭受了挫败,但赵光义是一个一遇到困难,就不敢前行的人吗?
其实有点。
但此次战败,他并不认为自己出了多大的问题,也不认为宋朝军队有什么不对,只觉得如果在给他一次机会,他就一定能!拿下燕云!大败辽国!
他是如此坚信的,也是如此行动的。】后周,显德五年。
柴荣差点没有维持住自己的养气功夫,他笑着看着赵匡胤:“香孩儿啊,朕很想见见你这个弟弟,就现在。”当然,话说的没什么,实际意思在场众人都明白:朕想打你弟弟一顿,就现在!
赵匡胤丝毫没有求情:“能面见陛下,与陛下同观,是臣弟的荣幸。”他也想打赵光义,好几顿!
柴荣当下就派出侍卫,叫他们以最快速度把赵光义带进宫,最好绑起来。
【不过在赵光义彻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之前,已经有一件事发生了,也让他发挥了部分主观能动性。
那就是辽朝进攻宋朝的满城之战。
先前提到,一路逃到定州的赵光义脑子总算恢复了清醒,意识到辽军极有可能反攻,于是留下来一批武将镇守定州、镇州、关南等地。
果不其然,辽朝大举反攻,数万兵马共分两路:东路由韩匡嗣、惕隐耶律休哥、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等率领,从平原一路南下;西路由南京统军使耶律善补率领,绕山而行,从山后向宋朝进军。
而宋军将领通过提前预判,已经提前集结。镇州守将刘延翰率领自己的部下急行二百多里,在满城北部的徐河边布防,关南守将崔彦进率领自己的部下沿着长城口秘密绕到了辽军的背后,准备夹击辽军。
此时,辽军驻扎在满城西边。不多时,崔翰、李汉琼也带着部下抵达了徐河。
兵马集齐、将帅俱在,宋军就开始列阵,八万主力分成八个阵,各个阵相距一里左右,正面迎击辽军。】
看到这里,已经有人觉察出不对了:“若所料不错,那辽军乃北方游牧之军,军中必多骑兵,且擅于冲杀……”这宋军列成这样的阵型,别说迎战辽军了,更有可能的是被辽军骑兵顺势包了饺子、全军覆灭吧?
难不成,这宋朝不仅皇帝不行,连这么多将领也都是酒囊饭袋?
【这阵法显然有问题。但是,这并不是因为将领们都不懂军事、各个草包。
实际上,他们只是在执行命令。谁的命令呢?自然是赵光义的。虽然赵光义没有亲临前线,但这妨碍他远程指挥吗?当然不了。再远的距离,也不影响赵光义进行前线微操。
在辽军进攻前,预料到会有战争的赵光义不仅派遣了将领,还带来了自己的指示:此战,要按照我布下的阵图来打,这就是阵图,叫做“平戎万全阵”,非常棒!
将领们能怎么办?在宋朝的军队制度下,尤其是赵光义时期的军队制度下,自然只能乖乖听命,按照赵光义的指示来陈列军阵。】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简直是瞠目结舌,他看着神迹,又看了眼赵光义,再看看自己的弟弟和儿子们,数次张开嘴又闭上,说不出一句话来。
预授阵图?远程微操?让将领依照你的指示来打一场仗?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时候,你是在京城吧?京城,离满城,有多远?千里之远!你如何指挥作战?你是没打过仗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吗?
赵光义……没病吧?不,还是有病。
赵匡胤最终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因为只有这个结论才能让他觉得能够逻辑通顺,否则只能是自己疯了。
赵光义也觉得自己要疯了。不说未来的自己为什么会干出这种事情,只说现在——赵匡胤先是饱含震惊地看了他一眼,随后再转过来的目光就变成了不可思议,还带着几分同情、几分了悟……
明朝,永乐十六年。
朱棣看着赵光义预授阵图、远程指挥,也心有戚戚焉。他毕竟是马上打的天下,因而对于将领也更能共情,同样也更理解如果遇到这么一个顶头上司,将会有多痛苦。
“可惜,”他叹了口气,满是对宋朝有为将领的同情与惋惜,“这套制度,日后不仅没有被取缔,反而还会发扬光大。”
唐朝,贞观三年。
李世民看着宋朝将领的不幸遭遇,突然对父亲李渊升起了一股感激之情——好歹他耶耶只是想要临时撤兵,还没有非得亲自指挥打仗、对他如何领兵指手画脚啊!
有这赵光义一对比,他耶耶都更加英明神武了呢。
【当然,宋朝的将领们并非无能之辈,也并非盲目遵从皇帝,最起码,现在这一群人不是如此。
这个平戎万全阵一出,将领如何先不论,底层的兵卒就已经开始惶惶不安。他们有着充足的作战经验,虽然不能作为一军之首率领众人,但起码的军事常识还是有的。他们知道,这样的阵法,明显不可行!
那么将领们是怎样的情况呢?
右龙武将军赵延进登高瞭望,仔细观察了辽军的情况,觉得己方不能用这个军阵。于是,冒着违背皇命更改战阵的罪名,申请改变阵型,把兵力都集中起来。
当然,这个决定无法立刻实现。宋军内部也出现了激烈的讨论,最后监军李继隆和崔翰都同意此事,并力主自己担下罪责,宋军才改变了阵法。
随后,通过诈降让辽军放松,趁机突袭,宋军击溃辽军,获得了胜利。】
秦朝。
对于宋朝将领的情况嬴政不置可否。
天幕的意思很明确,虽然此次将领们没有死板地遵循阵图,而是宁可违背旨意也要随机应变、保住胜利,但这并不是宋朝的全部,其后必定有人遵从阵图,而结果很可能就是一场惨败。
不然,那宋朝为何一直往南跑?哦,不对,看赵光义的情况,也有可能是他们的皇帝有毛病。
始皇帝反而对底层士卒的反应颇为赞赏:“纵观天下,虽朕之朝堂多为能力超群之人,但支撑起大秦基业的,更是一代代秦国黔首。”就像农耕之事,高居于朝堂之上的诸公,未必能够比得过一直俯身田地的积年老农。
而大秦,需要的正是这些基层力量!嗯,培养能够治理六国地区的基层小吏,也可以从大秦普通百姓中选择,虽然以往也是如此,但今日不同往日,可以更加扩大一些范围。
(本章完)